《喜宴與禮服》


2773 期(2017 年 10 月 15 日)
◎ 釋經講道 ◎ 黃卓風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就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他們卻不肯來。王又打發別的僕人,說:『你們告訴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到自己田裏去;一個做買賣去;其餘的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毀他們的城。於是對僕人說:『喜筵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筵席上就坐滿了客。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裏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裏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太廿二1~14)

  以賽亞說:「萬軍之耶和華必為萬民擺設宴席……」(賽二十五6)。打從亞當開始,人就被上帝邀請進入盛宴,園中滿是果子;但自從罪進入世界,盛宴不再,耶穌來到曠野四十晝夜,面對的問題正是「餓」。詩人道出對盛宴的渴求:「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你為我擺設筵席。」(詩二十三)這正是我們對天國的期待。在馬太福音二十二章一至十四節,耶穌就以一個王為兒子擺設娶親喜宴的比喻,糾正我們對進入天國常有的三個誤解。

  第一個誤解:以為拒絕福音,後果輕鬆

  王兩次打發僕人去邀請賓客,被邀者卻不肯赴宴,反應有兩種:一是毫無反應;另一是反應過激。毫無反應者,「不理就走了」(5),有人到鄉郊(「田裏去」)、有人到城市(「做買賣去」)。鄉郊與城市,已包括所有地方,由靜態到動態的活動。總之,被邀者做甚麼都好,理由可以千百樣,就是對王沒反應。另一邊,反應過激者,「抓住僕人……殺了」(6),激烈得不成比例!在場的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聽見,該意會這是指猶太人曾多番拒絕甚至殺害耶和華的先知。

  雖則說經文當時指的是猶太人,但這豈不也是這世代的寫照?教會作為上帝的僕人,不斷向世界發出呼喚。然而,人不喜歡讓上帝在生命中掌「王」權。有人不理會福音,對天國一笑置之。有人激烈反抗福音,抹黑甚至打壓教會。「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毀他們的城。」(7)學者普遍認為此乃預言主後七十年耶城被毀,但對今天這世代而言,這也是個嚴肅的警告:凡拒絕上帝作王、拒絕福音者,後果堪虞。

  第二個誤解:以為接受福音前,先要做「好人」

  隨後王再三打發僕人到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招聚了來。」(10)這個「凡」字,是「不論善惡」的都獲邀。可見,人非因好行為而得以進天國,得救全然是恩典。耶穌為世人被釘死,是為每一個人,恩典並無篩選條件。當上帝邀請你,而你願意赴宴,這回應就是「信」。今天很多人誤解:以為自己本身必須先成為「好人」,已經穿著禮服在街上行來行去,才會被召─這是錯誤。王的呼召「不論善惡」,沒有前設條件,你只要「信」,就可赴會,因信稱義。

  第三個誤解:以為接受福音後,不須成長

  尾聲來個反高潮。王見赴會者中,有個沒穿禮服的,就問他為何赴宴不穿禮服,那人無言。於是王吩咐侍從趕他出去。其實當王問「你到這裏來『怎麼』不穿禮服呢?」(12),經文已假設禮服來源不成問題,要穿總是有的,赴會而不穿,王才詫異。穿禮服,代表你認同赴宴的身分,那是身分展現。也許現代人赴婚宴,有時習慣穿得輕鬆,故無必穿禮服的意識。想像另一圖畫:足球員被邀出戰世界盃,也得穿上隊衣球鞋,即使「流浪漢世界盃」也不得穿拖鞋上場。喜宴賓客,進入天國成為門徒,就得穿上禮服。這禮服,就是生命的改變。今天不少人誤解:以為自己既已取得天堂護照,信主後就可以活像一個信主前的人,生命毫無改變─這是錯誤。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不穿禮服,反映你不想赴宴;信主後沒有長進的行為去展現信心,反映你可能根本沒有真的「信」。

  黃卓風(禮賢會大埔堂署理堂主任)·聖靈降臨後第十九主日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