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她一個安心之所


2763 期(2017 年 8 月 6 日)
◎ 平視人生 ◎ 李灝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近日有調查指,本地的板房、劏房熱如火爐,室溫較戶外高四度。年前亦讀過類似的報道,形容上述住戶面對十大致命危機,除了熱死,還包括電死(電線外露)、焗死(空氣不流通)、病死(環境惡劣)、痕死(木蝨遍布)、貴到死(租金)、逼死、行到死(只有樓梯)及等到死(輪候公屋時間)。

  想起三位媽媽,其故事富有啟發,點出一個安樂窩何等重要,尤其從基層和女性的角度出發。

  第一位叫素婷。她喪夫後與幼女熬過一輪劏房,後來獲派市區一戶公屋,仿如中了六合彩的她說:「上天對我很好,失去一些東西後又會得到其他東西。」她還形容,上樓後可以「一門閂緊」,毋須再跟陌生的租客共用同一個門口。

  第二位叫雅瑛。家暴後,她入住了另一戶公屋,天天用心打理家頭細務,免得家居留下一點污垢,引發孩子聯想到任何家庭污點。談到全屋最滿意的地方,她直指大女一個人的小房間:「就算弟弟嘈吵,女兒也可關上房門,開張摺檯安靜地溫習。」 

  第三位叫綺雯。她素來安分守己,詎料婚後揭發丈夫不忠,更遭對方惡言相對。她離婚後想不通為甚麼苦就要自己一個人受,前夫則可逍遙快活,所以她怨氣甚重,重得不時發洩在兩個小女兒身上。幸好她遇上有心社工,替她辦理恩恤安置,還找來一屋二手傢俱,加上當時政府向全港市民人人派六千元,容她添置一些基本家電,整個家頓時像樣了。「終於似番間屋了,我愈來愈有心機打理、有動力去佈置;我亦愈來愈有心機為女兒打聽進修的消息。」綺雯很希望用自己的遭遇向女兒進行生命教育—做人要感恩,有飯吃、有屋住已滿足。

  素婷、雅瑛及綺雯的故事告訴我們,一間似樣的屋既可帶來心理上的補償,也可預備一個重新上路的出發點,讓生命從谷底逐步爬升。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