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閱獨的反思


2748 期(2017 年 4 月 23 日)
◎ 閱讀轉化生命 ◎ 配漁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小時候我不喜歡看書,因為耐性不夠,總不能認真看完一本書,也從沒有想過要從事跟書有關的工作,不過人生總是有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終於在中二那年,我碰上了人生第一本能打入心扉的書,是本關於少年英女皇的傳記。從此就改變了我對閱讀的看法,也發現跟耐性是沒有直接關係,重點在於那本書能不能跟你的心靈呼應。

  畢業後,我因為朋友才到機構幫忙當兼職,後來因為被發現讀的是相關科目就被邀請留下來,也因為禱告了一段時間後得到幾個回應而決定接受邀請,更因為倪柝聲的《人的破碎、靈的出來》讓自己拿出信心來回應這個好像是呼召的呼召。那一年也是從傳統教會開始認識「靈恩」兩個字。

  為甚麼我會說好像是呼召的呼召呢?呼召二字本身好像有魔力一樣會吸引人去尋找,但往往在尋找的過程中,人把自己困於呼召二字,而迷失於呼召中。當我開始接觸基督教書籍的服侍時,最初覺得要把這些寶貴的屬靈產業傳承開去,推動復興。因為每本書都很精彩,我相信它們可以幫助很多人,當然我自己也獲益良多。

  但是隨着時間流逝,大約過了三年左右,我看到很多書中作者對神有美好的追求,而與現實的落差卻不斷擴張,這種落差會讓人變得高傲而離地,總是覺得要某種境界才是最好的。感覺就像看了很多童話故事,自己卻不是那位主角。這是在追求屬靈旅程時常會碰到的律法主義。這種律法主義是因為知識增加了,人反而被知識綑綁,心裏形成了一道執着的高牆,高牆把呼召的焦點也模糊了,呼召成了沈重的兩個字而曲高和寡。有段時間自己也不想看書,因為覺得現實是不會因知識而改變,而對理想教會、理想國度的認知都只不過是用來發表偉論和評論世界和教會現象時用的技倆。這種消極情緒就讓自己更迷失了﹗

  不過日子繼續過,我還是會繼續看書;堅持下去原來又看到另一番風景,是眼光改變了?還是風景轉變了?消極過後我領悟到知識有時好像一把刀,它雖然可以保護你,但如果錯誤使用也會傷害自己。當自己把知識變成高標準、高門檻時,很容易會忽略每日一小步的基本功,最後就是坐這山、望那山,一時無事,空有知識。經過日積月累的閱讀體驗,我慢慢體會閱讀不應求一時快感,而是需要經過反芻、消化,把屬靈知識應用在追求神的過程中,成為生命的養分。能夠接納知識的轉化需要時間,我感到知識一夜間在自己的心田裏發芽生長了﹗

  成長有時,你永遠都不知道種子會在甚麼時候發芽。如同毛毛蟲變蝴蝶的過程:你不可能知道蟲蛹甚麼時候變成蝴蝶。成長的過程若沒有把自己的老我除去,就不能蛻變成蝴蝶。毛蟲變蝴蝶並不是甚麼稀奇的新知識,但對於要成為蝴蝶的毛蟲來說卻不是知識,而是生命的轉化:經過無數次的痛苦掙扎才能轉化為蝴蝶。所以在回應呼召和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同樣要把對上帝的知識轉化到自己的生命,從屬靈生命的追求到生命的成長都需要經過不斷的嘗試與掙扎。要回應上帝的呼召,我們就要經過多次的迷失、嘗試、掙扎、沉澱、調整,把崇高的呼召變得踏實。

  呼召、閱讀和工作(服侍)三者交織起來就成了蟲蛹,我等待自己成為那蛻變的蝴蝶。

  配漁

  

  影響你生命的書:《與神面對面》

 

  本書以摩西與神面對面的經歷為題,吸引我們去追求上帝。因為上帝不但呼召我們去尋求祂的面,祂也在尋找我們的面。這種雙向的溝通,就是上帝對人類的恩寵。在追求的過程中會碰上很多衝擊,如要面對自己的奴僕心態,總是認為要做些甚麼,才會得到上帝的回應。然而,作者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帶着耶穌的教導來衝擊你的奴僕與宗教思維,把你對上帝的熱情挑旺起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