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與信仰


2748 期(2017 年 4 月 23 日)
◎ 信仰通識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內地作家周國平曾經這樣評論真理與信仰:「不存在事實,只存在對事實的解釋。當一種解釋被經驗所證明時,我們便稱它為真理。由於經驗總是有限的,所以真理總是相對的。」

  「有一類解釋是針對整個世界及其本質、起源、目的等等的,這類解釋永遠不能被經驗所證明或否定,我們把這類解釋稱作信仰。」

  很「內地」的詞彙表達,尤其是第一句。人們口裏所說的「事實」,很多時的確只是敘事者對事情的解釋。這大概也是德希達所謂「文本以外無一物」的意思。你可以去哪裏找到真相?只是屢屢被經驗所證實的事情,也不一定就達到「真理」的層次,只可以說那解釋有一定的「客觀性」罷。

  最近美國導演馬田史高西斯執導了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沈默》。但其實早在昭和四十六年(1971),日本的東寶株式會社就已經將這小說拍成電影。兩者雖然都是基於同一小說,觀點和解釋卻是大相逕庭。史高西斯的版本暗示,縱然經歷酷刑與逼害,教士始終堅守信仰,至死不渝;東寶的版本,卻由始至終從日本本土文化出發,視教會宣教為文化侵略,而侵略者至終被本土文化所馴服和同化。

  兩個版本,到底哪個更接近遠藤周作的創作原意呢?又或者真相根本並不在於誰勝誰負、誰高誰低,而在於透過文化的撞擊,讓自視優越者被逼從對方的處境,去重新考量自己的立場,從而對自身的優越性甚至信仰的本質,進行深切的反省和思考?

  早前崇基學院的週年教育研討會以「何謂生命?」為題,邀請生物化學及分子遺傳學者進行跨學科對話。講者在演講中對生命作出了很多客觀的陳述,然而重要的並不是宇宙是否繼續膨脹、基因如何組合和排列、有機物如何從無機物而來,而是處於宏觀與微觀、有序與無序、永恆與剎那之間,人類該如何在其中安身立命。

  事實與真理是兩個不同層次的事情。我有興趣知道的,是當這些科學家離開實驗室之後,他們是抱持着一種怎樣的信仰去過每一天的生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