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修、靜禱


2737 期(2017 年 2 月 5 日)
◎ 信.道.靈.心 ◎ 黃佩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感謝三位同道過去幾星期對拙文《扭轉奄奄一息之禱告》的回應和延伸。從不同角度闡述同一主題,有助開拓視野和澄清理念。盼望這種文字交流的模式,能如我們所望,可以豐富讀者對個別主題的瞭解。以下,我嘗試以「靜」為主線,回應三位提出的一些重點。

  莫鉅章導師在《禱告,一定要講話?》指出,上帝與人溝通的方式極有創意,包括無聲的交流。安靜的價值在聖經早有說明。詩篇記述:「你們要靜止(註),要知道我是神!」(四十六10)以賽亞書提醒:「『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三十15)新約記述耶穌是個常常安靜,獨處禱告的人。(太四1-14、十四13,23;路四42、五16、六12)靜修在基督教有悠久的歷史,可追溯至沙漠教父的時代。可惜,現今許多信徒對此傳統瑰寶缺乏認識,甚至以為只有佛教徒才操練安靜!靜修有不同的層面,可以是指到靜修院退修;也可以是指操練靜止意念的禱告。基督教歷來各種的靜禱方式,又可統稱為「默觀」。有關靜修的華文著述甚少,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陳國權牧師的<息的境界和修持>(收錄於《與造物者同遊:當下靈修體驗》),及張修齊博士的《靜修之旅》。兩位資深神學教育工作者均對靜修予以積極的肯定。

  陳錦權博士在《祈禱成效的科學研究》中提到,「祈禱的功效成為現今醫學、心理學⋯⋯都會探討的問題。」西方社會經過四十年的實證科研,普遍認為安靜操練對人的身心健康、人際關係、專注及學習能力均有貢獻。發展到今天,西方社會對靜修趨之若鶩,提倡「正念」(mindfulness)的操練,並將之與宗教信仰切離,以顯示其客觀性。(這股「正念」之風,亦已吹到香港了。)

  這些科研結果在某程度上,間接肯定了基督教的靜修傳統。但是,科學界因着效益而提倡「正念」靜修,基督徒靜修的終極目標卻是深化與神愛的結連。這點不能忽略,更非離地。因為,生命愈是扎根於神,人才愈能夠並懂得愛人如己。真誠的禱告生活能轉化人成為愛的傳人,在世上作鹽作光,祝福社羣。全能慈愛的神,豈願人只關心個人當下的心靈安慰,或來世的永生福祉?

  許德謙博士在《從解決問題到陪伴的禱告》一文,鼓勵尋道者嘗試新的禱告方法,以體驗其益處。禱告有許多的方式,沒有哪一種是最好的,關鍵是哪種方式有助你的靈命。如果你覺得禱告生活枯乾,可能是時候學習新的方式了!不妨考慮靜修、靜禱。

  註:希伯來原文harpū,和合本譯作「休息」,未能表達這個詞的豐富含義;NRSV及NIV英譯版譯作"still"。

  黃佩芳(香港信義宗神學院助理教授[基督教靈修學])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