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沈溺說起—賭的城市


2707 期(2016 年 7 月 10 日)
◎ 一起走過從前 ◎ 余妙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賭博,在華人社會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香港可以說是一個賭的城市,一個充滿賭博機會的地方。賭馬、六合彩、賭波、賭船、打麻將,還有鄰近澳門大大小小的賭場。早在開埠時期,香港已有各類型的賭博方式:大細、魚蝦蟹、十五糊、麻將、字花、番攤等。一八八四年香港賽馬會成立,賽馬更演變為一種賭博活動。六、七十年代的香港,非法賭博的攤檔、外圍狗馬、字花及大檔成行成市,一九七四年廉署成立及政府立例管制賭博後,賭檔漸消失,而馬會成為唯一合法的賭博機構。一九七五年政府推出六合彩,為對抗非法字花而設。至九七回歸「馬照跑,舞照跳」更成為社會穩定繁榮的一個重要標誌。二零零三年香港政府宣布賭波規範化,接納馬會接受賭波投注。

  在中國人社會有不少語句,如「生意淡泊,不如賭博」、「有賭未為輸」、「小賭怡情,大賭傷性」,一向以來賭是被社會接納的行為,因此每逢年節或喜慶場合;或探望父母、朋友,總愛聚在一起打麻將,成為一種社交、娛樂活動。還記得自己年幼時,居所前舖為工場,每到過年,工場就會變成小賭場,伙記們聚集一起,打麻將,賭牌九,玩十五糊和撲克牌等,熱鬧非常,孩子們耳濡目染,自小就懂得玩兩手。這許多加入賭博成分的娛樂,容易叫人對賭博觀念混淆,分不清甚麼是賭博?甚麼是娛樂?也缺乏了對賭博禍害的警覺性,當社會環境和普羅大眾都接納賭博這玩意,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容易會賭博成癮。

  八,九十年代,香港曾掀起一系列以賭博為主題的電影,例如「賭王」、「賭神」、「賭聖」、「賭俠」等,內容不離為求贏錢,可以無所不用其極。這也反映出香港人相信富貴險中求,以小博大,刀仔鋸大樹的精神,用十元八塊買個希望,在拜金主義澎湃,貧富懸殊差距下,市民將期望寄託於賭博上,期待有奇蹟出現,賭博帶來許多人有不同的幻想。

  「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化」似乎是一句百試不爽的藉口,把賭博和賭徒一切的問題都一筆勾銷,給了賭博最合理的理由。不少深陷泥沼的人們為此付出多少沈重的代價,由此而來的悲劇比比皆是,賭徒因欠債而自殺個案時有發生,政府對病態賭博問題不夠重視,社會卻總是置若罔聞。在二零零零年以前,這個全世界最需要戒賭輔導的香港,卻沒有任何專業戒賭輔導的機構,也缺乏具臨床醫治經驗的醫生,甚至連教會也不知如何面對賭徒和他的家人。賭博問題和賭徒,是這座城市的盲點。「是啊,這只是我們社會的文化,是繁榮的指標,並不值得大驚小怪。」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