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身體」講座
 各宗派分享聖餐神學


2707 期(2016 年 7 月 10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由天主教基督徒合一委員會、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合一與教會關係委員會聯合組成神學的對談小組,已於六月二十六日假信義會真理堂舉行公開講座,由不同宗派代表分享對聖餐的看法,題為「這是我的身體(林前十一24)─聖餐」。講員包括正教會香港及東南亞教區黎大略都主教、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主恩堂陳潔玲牧師、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堂鄧達榮牧師、天主教會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蔡惠民神父、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教授鄧紹光博士,有逾百人出席。

  黎大略都主教首先分享,指出教會在聖餐禮中被確認為有形和特別的實體,特別是為慶祝聖餐禮而聚集。聖餐設立的意義在於紀念基督,祂更親臨其中,為赦罪而賜下身體和血。而當信徒領受聖餐時,「我們變成與基督有同一身體和血,是心懷基督者、心懷上帝者。由於我們與基督奧祕地成為一體,亦與其他基督徒成為一體。聖餐也使人類由動物變成神聖,帶領我們進入上帝國的榮耀和美麗。」透過神父的禱告,聖靈的恩典降下,餅酒變成基督的身體和血,「這是極大的奧祕,無法解釋和不可思議。」聖餐亦同時是獻祭,「十架獻祭為廢除罪與死亡,只進行一次;但聖餐則不斷重覆,為了信徒的救贖功效。」

  陳潔玲牧師指出,聖餐由主耶穌親自設立,透過有形物質,結合耶穌基督親自設立的說話,賜予領受者的屬天恩賜──救恩及赦罪的恩典。基督的體血,於聖餐中真真實實的臨在餅酒裏面,分給領受聖餐的人;而因着基督真實的臨在,真實的餅酒,同時也是基督真實的身體。「我們以口舌也以心靈領受基督應許於聖餐中的一切恩典;人能在聖餐中得着恩典與餧養,乃因基督的說話,憑信領受,並按這份從信心而來的認識領受並分辨──是餅,也是主的身體;是酒,也是主的寶血。」

  鄧達榮牧師分享改革宗神學對聖餐的理解,是結合神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創造和救贖工作,「是極為重要的奧祕,提醒信徒基督救贖性的死亡和復活,以及神在創造與保存世界中所有豐盛的恩典。」改教者對聖餐有不同的理解,他主要集中討論加爾文的說法,指出加爾文認為領受聖餐不只是紀念行動,而真實能夠在聖禮中與基督相通。「與基督生命的聯合(Union with Christ)乃是加爾文聖餐神學的牧養核心和應要發揮的果效,後稱屬靈同在說(Spiritual Presence),華人教會誤解此說是指在我們靈裏(our spirits)感受基督的同在,其實加爾文真正的意思,是指我們在聖靈裏(In the Holy Spirit)得享聖餐中,因基督真實臨在,所帶來一切屬靈福氣和恩典。」

  蔡惠民神父指出,天主教中的聖餐被稱為感恩聖事,從天主教教理中可見感恩、紀念和臨在的元素。感恩的核心是基督的犧牲獻祭,紀念基督的逾越奧跡,這奧跡亦藉此而臨現,其基礎是新約的記述。另一方面,感恩聖事亦是逾越宴會(Communion of faithful),因為在四福音中表明這是眾信徒一同領受的,因此「我們不止與基督合一,也是與整個教會合一」。感恩聖事亦是預嚐天國的盛宴,既然基督能臨在此餅酒的外形內,祂必然在將來,由雲彩上再臨在這世界,為我們帶來新天新地。

  鄧紹光博士認為,浸禮是作門徒的開始,主餐是建立羣體的實踐,兩者均涉及生命之轉化更新,均以基督為中心。在討論聖餐的意義時,他則主要借用浸信宗美國神學家麥乾頓的看法。麥乾頓認為浸禮和主餐均為回憶的記號(remembering signs),亦是有作用的記號(an effective sign)和施事的記號(performative sign),「不單帶領我們瞻前顧後,更可以產生作用,改變和塑造生命。」耶穌基督在設立聖餐時的舉動,是施事行動(speech act),是踐行成為一體的舉動。而門徒與主的一體性,同時涉及寬恕,因着基督赦免人的罪債,信徒在主餐中再經歷其寬恕,才學懂怎樣寬恕別人。主餐亦同時是期盼性的記號(anticipatory sign),但首先是對危險、審判的預期,「昔日耶穌的杯乃是受苦的杯,祂要被世上的權勢殺害。今天信徒飲主的杯,也是苦杯,表示我們要與耶穌同樣受到世上的權勢欺壓。主餐作為施事的話語,乃是信徒義無反顧地與主同行,追隨祂的腳蹤,預備受許多從這個世界而來的苦和審判,一如昔日主耶穌那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