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型


2692 期(2016 年 3 月 27 日)
◎ 傳道故事 ◎ 杜敏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牧者是社工、是朋友、是父母、是兄弟姊妹、是老師、是輔導員、是老闆、是工人、是保母、是靈媒、是代禱者、是字典、是警察、是驅魔人、是法官、是醫生、是校長、是債主,還可以有很多很多。一個牧者可以有很多角色和形象,有些弟兄姊妹覺得我很隨和、有些卻形容我很嚴謹;有些形容我很傳統,卻有些形容我很「潮」。隨着與弟兄姊妹不同的關係,牧者可以有不同的形象,正如古倫神父所寫的《活像耶穌》,他帶領讀者從五十個角度認識耶穌︰耶穌是醫生,但祂有時成為了小丑;祂是善於交友的,卻又是孤獨的。

  我不喜歡被定型,也因此提醒自己不要把弟兄姊妹定型。「定型」無疑加快了我們對人的認識,但卻限制了上帝在人生命中的工作,也模糊了我們見證上帝作為的視野。我相信生命有不同的可能,因為我相信創造我們的主是一位豐富而充滿創意的神。

  相信很多牧者也同意,能見證弟兄姊妹生命的成長和改變,是事奉生命一份很大的恩典。那管只是一個微小的改變,也教人感到滿足感恩。例如當你見到一個昔日只管埋首打機、惡言頂撞反叛的小弟兄,今天竟然願意為他的組員妥善處理搗亂後的課室;又例如你見到一個不善交際的伯伯,今天帶着微笑站在禮堂門口協助派發崇拜程序;這些點滴,也足以教一個疲乏的身軀重新振作。

  參考輔導學中一種「此時此刻」(here-and-now)的治療方式,就是鼓勵輔導員放低對受助者的前設和病歷,留心每一次輔導面談時的細節,包括說話、肢體語言、表達內容、坐姿距離等等,以每一次作為新的接觸來作出診斷及治療。當然,我們總不能以「此時此刻」的方式與人建立持續的關係,但這方式卻提醒了我們,人隨着時間、際遇、處境可以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甚至會出現不同的立場意見。這方式提醒了我們年輕不一定憤世嫉俗,年長不一定墨守成規。

  我常跟弟兄姊妹分享,「時間還未完結,為甚麼要判定自己的結局呢?」當創造我們的上主仍然視我們為可能、並信任我們可以,我們憑甚麼對自己說不、對人說不呢?

  不要把人「定型」,因為在永恆的創造主手中,人可以有無限的可能!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