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了大病


2692 期(2016 年 3 月 27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自去年九月開課至今大半個學年,已有二十多名大、中學生自殺,教育局成為眾矢之的,認為後知後覺,無能應對,只見局長吳克儉在立法會上被指罵得體無完膚,回應結結巴巴,也許有助批評他的人消消氣,但對紓緩香港學生的「自殺潮」,作用恐怕不大。

  自殺是非常複雜的社會問題,更加是一個精神心理的問題,更可怕的是自殺可以瀰漫成風氣,有高度的傳染性和蔓延性,猶記得二零零三年「沙士」肆虐香港前後幾年,社會氣氛低迷,又因樓價暴跌帶來大量「負資產」,每年起碼千宗以上自殺,其中最常見的是燒炭自殺。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當社會怨氣日深,充滿苦毒,瀰漫着一股「負能量」情緒,自殺數字就會飆升。有人把自殺現象歸咎於某些因素,例如學業壓力、失戀、婚變,與父母欠缺溝通⋯⋯,其實都有欠公允。自殺的發生除了病理性的原因(例如抑鬱病以至精神病),一般是當事人落在一個「生無可戀」的無意義(meaninglessness)狀態,所謂當下的一些際遇(例如被父母責罵和戀人分手)頂多是一個觸發點,而不是自殺的充分原因。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生活艱難,許多人連飯都沒得吃,一家八口一張床,朝不保夕,但當時甚少人去自殺,也絕少擁着妻兒一起尋死,事關他們有強烈的生存意志,即使住山邊木屋,要排隊擔水,要檢柴生火,要輪候奶粉,但因着要掙扎求存,難關就一個一個的熬過,這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獅子山下」精神。

  但到了今天,物質豐富了,十二年免費教育,住公屋有租金優惠,又有綜援又寬減差餉,早已看不見路有凍死骨,但整個社會卻瀰漫着負面情緒,前途令人無望,讀書考試不知為了甚麼?結婚生子也不知為了甚麼?一個社會到了這個田地,已是整個社會生了病,而且已病入膏肓,非做大手術不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