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89 期(2016 年 3 月 6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這棵被稱譽為「哲學之木」的大樹,原本生長於北海道美瑛町一處廣闊平緩丘陵之上,因外觀被指有如低頭沈思的孤獨哲人而得名,大樹與周邊的自然風光構成獨特的線條,遂吸引成千上萬的愛好者。有人遊覽之後,隨即將相片上載臉書,繪形繪聲,又上載地圖和交通路線,結果單是去年就有一百八十萬人蜂湧而至。許多遊客為了拍攝這棵「哲學之木」,未經許可就闖入毗鄰的農地,令大量農作物遭踐踏破壞。附近居民雖有田地周邊安裝欄杆,並貼上日、中、英三語告示,提醒遊人不要闖入田地拍照遊玩,但聽者藐藐,違規行為仍禁之不絕。
自從流行了臉書等玩意兒,好多人得時不得時也上載大量旅遊「心得」,近處如元朗大棠的紅葉、大埔沙螺洞的油菜花田;以至遠處的南極觀鯨、格陵蘭看北極光、不丹的禪修之旅等等,如是者世上不少原本只是探險家和特別有興趣的人士才去的地方,平日也多了大批普羅大眾,他們多抱着「人一世,物一世」的心態去獵奇旅遊,坊間也突然多了一些如「人生豈容錯過的五十個景點」之類的旅遊書。
世上有好些地方,的確只可以遠觀而不可褻玩,其中之一就是南極。許多人借「推廣保育」為藉口,硬要去南極一趟,站在冰川與企鵝拍照,事實上那麼多船舶和飛機載遊客到南極,本身已是對環境的嚴重破壞。南極的鯨魚和企鵝,千百年來遺世而獨立,我們可不可以還他們自由,不去冒犯騷擾他們呢?
其實去旅遊,切忌人去你又去,或者本着「人一世,物一世」的心態去「到此一遊」。人生誠然苦短,要看的、經歷的東西永遠不夠,一切要恰如其分,切戒出於虛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