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錄》


2672 期(2015 年 11 月 8 日)
◎ 經典看人生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而人們遠赴他方欣賞山嶺的高峭雄偉、深海的滔天巨浪、廣闊的激流、無邊的汪洋、運轉的星宿,卻偏偏對自身的奧祕置若罔聞。」

  奧古斯丁,《懺悔錄》

  相對於前人,現代人的「自白」(Confession)不一定有「懺悔」的意思,而可以僅僅是尋常的自我剖白。「懺悔」,是預設了一位超越的告白對象。

  《懺悔錄》的體裁結構頗為特殊:前九章主要是奧古斯丁生平的自述;後四章則突然轉為高度神學性和哲學性的反思。事實上對奧古斯丁來說,他的少年輕狂以至及後的救贖經驗,本身就極具哲學和宗教的意味。他的故事,也可以理解為殘缺眾生渴望歸回上主的一個範例。

  在哲學上受新柏拉圖主義影響,奧古斯丁的宇宙是一個有層序和條理的系統。上主作為永恆、不變,歸納萬有的至高者,一切受造物無論美醜,也無所謂好壞,都從上主獲得和確定自己的位分。而他的自傳作為一個回歸上主的故事,在某個意義上,也就是上主跟整個受造宇宙之間的關係的一個聲明。

  《懺悔錄》的最後四章,帶出了奧古斯丁對「時間」與「永恆」的深度反思。我們該怎樣理解時間?「過去」已經不再,「未來」尚待發生。過去與未來,其實都只是存在於我們「此刻」對它們的回想和期待。因此,盛載着過去與未來的,仍然是「此刻」。

  這個角度,將新柏拉圖式的世界觀與奧古斯丁本身的信仰經驗帶到一個嶄新的層次。「時間」只不過是受造物的有限經驗。上主看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意思是在上主的永恆中,並沒有過去與未來;而上主永遠是以恆常的「此刻」參與我們的生命。這樣,「時間」與「永恆」就並非對立抗衡。「永恆」並不是冗長得叫人發慌的遠古至將來,或一條「無限長」的時間線。而我們亦可以/只能在「時間」之中發現「永恆」。

  記得早年一句醒目的信仰口號:「徘徊於人生,不如扎根於永恆。」換轉是奧古斯丁,他的說法會是:「徘徊於人生,必須扎根於永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