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美腳踪—
 重尋基督教九龍五旬節會的歷史足印


2667 期(2015 年 10 月 4 日)
◎ 香港教會巡禮 ◎ 楊國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九零七年十月間,五旬節真理傳來香港,美國牧師嘉活力(A.G.GARR)受聖靈引導,經印度轉來香港傳道;按本會前主任徐傳宣牧師的記述:「嘉牧師講道充滿聖靈能力,故各教會信徒紛紛到來參加聚會,一時座無虛設,樓梯亦擠滿了人,盛況空前。」當時受聖靈充滿者三十多人,成為日後香港五旬節堂的會員。然而居於九龍的肢體感渡海聚會不甚方便,遂在九龍吳淞街購置樓宇作聚會之用,此即基督教九龍五旬節會之前身。

  一、始創期(1958-1965年)

  一九五八年十月三十日晚上,本會首次召開全體會友大會,公選值理治會,聘請鄭理德主任、徐傳宣牧師推動聖工,正式成立基督教九龍五旬節會。一九六五年七月,自購窩打老道73號A一樓為會址,供主日晚堂及青年團契之用。主日崇拜及主日學則分別借用窩打老道一零三號李應猷醫生府上及廣東道一百八十號麗澤中學進行。

  一九六零年三月六日,本會於上水大馬路二十三號門前空地開始佈道工作,後轉借崇仁學校作為聚會處。一九六三年二月遷往馬會道七十二號二樓,並成立「上水福音堂」。為了有固定堂址以利發展,遂於一九七六年購置馬會道七十二號三樓。

  二、漂流期(1965-1973年)

  七十年代初,因政府於窩打老道興建行車天橋,向李宅收地十呎以擴闊路面,因而令到主日聚會地方不敷應用,本會遂借用窩打老道青年會聚會。每主日,教會均以旅遊車接送會眾往返不同的聚會點,真有曠野漂流的味道。為了有效發展教會聖工起見,一九六七年十一月間成立建堂建校委員會,呈請政府撥出何文田巴富街9730地段(即巴富街十四號現址)籌辦中學,實行全人教育,同時興建禮拜堂。一九七一年五月八日舉行動土禮。一九七三年四月二十三日舉行奠基禮。同年九月完成校舍工程,於九月二十四日「五旬節中學」正式開課。十二月建成新堂,二十五日首次使用新堂舉行紀念救主耶穌降生崇拜,作為獻堂禮。

  三、增長期(1973-1978年)

  自開辦「五旬節中學」後,不單本會主日學及主日崇拜有了固定的聚會處,亦因教會在學校推行福音工作,引領大批學生歸主,加入教會,事工亦得以迅速的增長。

  四、發展期(1978-1989年)

  為了牧養居住荃灣區的會友,遂於一九七八年三月三日開始在該區設立家庭聚會。又於一九八零年五月向政府申請石籬村十六座地下開辦閱讀中心。隨着福音傳播,多人歸信基督。一九八一年五月開始主日崇拜,繼而成立「九龍五旬節會石籬堂」。後因該區重建,信徒外遷,故於一九九一年購置長沙灣道七十二至七十四號A三樓,以方便聚會,易名為「九龍五旬節會深水埔堂」。

  一九八三年,又開辦位於沙田愉田苑之「五旬節林漢光中學」,並建立「九龍五旬節會沙田堂」。

  一九八五年設差傳部,發展海外宣教事工,先後差派韋啟志夫婦往泰北及支持李秉恩夫婦全家五口往烏拉圭宣教。一九八六年,向政府申請主辦粉嶺壁峰路之「五旬節靳茂生小學」。同年九月將上水福音堂各項崇拜聚會遷入新址進行,並易名為「九龍五旬節會粉嶺堂」。

  五、更替期(1989-1997年)

  在這個期間,香港社會各階層均面對極大的挑戰,不但港人對前景出現信心危機,即使信徒亦難以倖免,使牧養工作倍感困難。主任牧師在一九八八年退休移民加國,新主任牧師胡明添牧師於一九八九年接任。值理方面,也因移民者眾而出現新舊交替。雖然如此,教會仍制定「五年計畫」以作長遠發展的策略,「九龍五旬節會佐敦堂」就因這計畫而誕生。因應會友搬遷新界者日眾,而增加不同區域的家庭聚會,使教會牧養更加全面化。

  六、探索期(1998-2001年)

  在此期間,香港社會同樣面對極大的難處。因亞洲金融風暴,導致失業率高企、各樣病毒橫行使整個香港都蒙上陰影。在這個特別困難的時期,教會並未因這些事故而受到沈重的打擊,事工反有發展。弟兄姊妹自發組成二十四小時祈禱鍊及祈禱網,為教會復興禱告;也曾進行二十一天及四十天的禁食禱告,參與人數一時逾二百人。在崇拜事工上,成立「牧養事工小組」調整崇拜程序,使成人與小童一起敬拜讚美,同時又增加「家事分享」及「互相問安」來營造「家」的氣氛。

  在宣教事工上,除原有資助國外宣教士及其工作外,也支援國內教會。如全數支付清遠龍塘教會購堂、裝修等所需,還支持該傳道薪金,及差出全職同工留駐該堂協助發展。開拓社會服務事工上,在深水埗麗安邨,開辦麗安互助幼兒中心;又與香港亞洲歸主協會合作,服侍長者。

  在堂會發展上,深水埗堂遷至維港灣長者中心,易名為「維港灣堂」;又於粉嶺開設「九龍五旬節會暉明堂」。在教育事工上,在經濟極其艱難時,籌募和開辦五旬節于良發小學。在人手短缺時,又同意主任牧師外借至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任總幹事一職。

  七、 轉型期(2002年──)

  本會一向的牧養模式是按事工分部,例如:崇拜部、主日學部、福培部、團契部、聖樂部等,並由部長策畫推行有關事工。雖然分工清晰,但太過以事工為主導,忽略了會眾的真正需要。新主任牧師於二零零二年上任,並計畫把教會發展成為一間「使命導向、分齡牧養的教會」。「分齡牧養」是把會眾按年齡分類,再根據各組別獨特的需要,作適切的栽培和牧養。當然「分齡牧養」的推行,牽涉教會很多部門事工的調整和人力資源上的重新調配,如二零零六年停辦麗安互助幼兒中心,二零零八年維港灣堂與總堂合併。另外教會事工必須重新設計,以適切信眾的需要,以上所述,稍後再續。

  楊國超(九龍五旬節會主任牧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