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笑」面對哀傷
 傳揚福音拯救心靈


2667 期(2015 年 10 月 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在基督教信仰中,死亡只是返回天家的途徑,縱然如此,在生者面對至親離世,也難免產生悲傷消極的情緒。香港基督教癌症關懷事工聯會已於九月十二日,假宣道會藍田堂舉辦「擁抱哀傷,患難與共」講座,對情緒管理素有研究的余德淳博士指,基督教精神不是以忘記傷痛為最終目的,而是懂得笑着面對各樣經歷,將哀哭變成「跳舞」。

  今日哀愁 明日恩典

  面對生離死別,大部分人都會痛哭落淚,尤其在安息禮拜上看到至愛的遺容,更覺感觸。余德淳博士的妻子和父親早年相繼離世,痛失至親的他對「永恆」的離別有另一看法:「許多人捨不得死去的親人,瞻仰遺容更覺是最後道別,其實你日後可隨時到墓碑旁,回憶與至愛的生活片段,再有與他親近的機會。」

  他表示,肢體離世固然令人哀傷,除非事後能夠證明,這件悲劇發生的時間恰到好處,生者才能完全得到安慰。他舉例說,若非妻子過身,自己也不會與年邁的父親一起居住,甚至有空每天跟爸媽飲茶聊天,即使父親不久後離世,他仍感恩曾再次經歷與雙親共處的好時光。「安慰別人不是單說『放鬆點』或『上帝賜你平安』便奏效,而是看到親人離開在時間安排上是一件美事,並完全肯定上帝的心意,這樣才可真正得到安慰。」他強調,「安慰」不只是拭乾眼淚重新上路,而是真正開心面對,跳舞慶祝。

  從事輔導工作多年,余德淳博士留意到不少人因親友離世,出現不正常的哀傷現象。當中包括長期處於愁苦狀態、憎恨不關心死者的人、身體功能障礙甚至性情大變,他們需要有相同背景的過來人支持,聆聽心事並分享解決方法,因此關懷小組對他們而言十分重要。他表示,上帝有時會安排不同人照顧哀傷者,從對話中分擔其傷心的感覺,令人感到釋懷。「我常與岳母分享妻子在生的片段,她也是唯一一位能夠跟我談起妻子的人,讓我覺得還有一個真正明白自己的傾訴對象。」

  轉化哀痛廣傳福音

  他提到傳道書第九章,人當與妻子享受人生,並盡力做好手所當做的事。「許多人覺得失去至愛痛不欲生,終日自怨自艾,卻忽略了我們還可以盡力完成有意義的事,例如拯救未信主的人。」他解釋,在生者只是生理上失去親人,但其精神卻常存心中,相反不少人決志後沒有返教會和尋找上帝,他們才是靈性上失去的人。

  余德淳博士建議,哀傷者應尋找同路人團結合作傳福音,一方面不至於孤單寂寞,另一方面也可藉此開拓更大的禾場,引領迷路的羊歸主。「在世上傳達愛正是紀念亡者的行為,同時關懷別人也可令自己快樂,加快復元的速度,重新得力繼續事奉。」此外,荃灣浸信會谷百合癌關團契團長陳偉業亦出席講座,以癌症關懷服侍者的身分,分享肢體離世的哀傷處理和經驗。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