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 與「校教」


2659 期(2015 年 8 月 9 日)
◎ 親密關係 ◎ 李樊道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家教」與「校教」的分別

  「李太,小穎在學校很乖,很聽話,今天被同學們選做班長呢!」

  「是真的嗎?怎可能?她在家甚麼也不做,要我囉唆了很久才不願意的動一下?有時還發脾氣呀!」李太瞪大眼睛繼續說:「老師,你怎樣教她的,把在學校做的態度搬回家就好了。」

  「校教」是學校的教育:孩子第二個被教育的場所是學校,十多年由N班至完成學業的過程中,筆者認為學校主要教人知識和社交,首先以社交為重。當學生入讀時,學校頭一炮就是熟讀校規,硬性要所有學生在校必須遵守,以及家長在家配合的指令等。因為這是唯一的標準,任何人不得異議,犯校規就要處分;所以學生和家長們都知道學校是言出必行的,唯一的應付對策就是遵守和配合。社交合羣的標準(校規)既定下來,其次才是知識上的漫漫長路哩!

  為甚麼孩子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因為孩子是「學生」——須要學習怎樣生存:

  適應能力弱的(在家被所有人奉承的一套),會變成公主和王子,長大變成宅男宅女,被人遠離,是不受歡迎的人。適應能力強的(頭腦靈活,EQ高),曉得對嚴厲的舅父一套,疼自己的人一套,佣人一套,表親一套,老師同學又另一套⋯⋯等,主要是把自己變成一個受歡迎的人物!

  對孩子而言,只知道想被別人重視,讓自己感受舒服,在態度上變一下就可以,何樂而不為?孩子也知道誰會堅持規矩、誰會立場不定、誰是按情緒喜怒變動,只要調節變動一下,自己會少吃苦頭。

  同樣在學校裏,哪位老師是言出必行的(通常都是訓導主任),就乖乖聽話去遵守;勤力、關心學生的老師、懶惰、沒有準備教案的老師⋯⋯學生都知道,會尊重師長、默然不語、或擺上不屑的態度來對付。

  買零食分給同學吃,拆開包裝後,應該先把零食遞給別人,再自己吃。曾經見二歲多的小女孩將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後、袋子空了。有一位姨姨拿一片給她,心中對小女孩的行為加分,這時小女孩只是笑着吃手上的一片。

  吃飯聚會唱K時,別只顧着玩手機!玩ipad!要玩回家玩去,因為唱K不就是想與朋友聯絡增加感情的嗎?

  到朋友家探訪時,跑來跑去,亂開櫃,在床上、沙發上跳躍的孩子,最不受人歡迎。朋友家當面笑說:「不要緊,就當自己的家就是了!」心裏卻萬分不高興。一些話你是永遠聽不到的:「請誰都可以,不可攜帶小孩、不請那家、不喜歡他的孩子;糟透了,虧說會教孩子⋯⋯等。」

  嘗試用「校教」的方法在「家」「教」 孩子,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