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養單身信徒的需要
 再思分齡模式的挑戰


2657 期(2015 年 7 月 26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今日香港教會男女失衡情況嚴重,單身信徒愈來愈常見,教會該如何牧養?明光社於七月十日舉行「明白他和她─教會如何關顧牧養單身信徒的需要」十八週年研討會,會上講者們關注到分齡牧養所造成的教會結構性問題,提出實行已婚與未婚的混合團契,或考慮以職場、興趣等範疇來劃分小組。

  中國神學院研究院副教務長及神學科助理教授李適清博士從女性角度分享,她直言今日香港女性獨立能幹,成功機會與男士均等,甚至有20.4%香港女性希望自己能成為男士,遠高全球8.4%水平。但女性內心渴求的浪漫、美麗、獨特位置,加上世俗壓力的影響,令不少單身姊妹感到空虛孤單。李鼓勵單身姊妹要正面地面對心底渴求,因為隱藏渴求只會帶來反效果,她也提醒牧者:「牧養時要發現很多表面的女強人,背後其實很柔弱。」

  「很多姊妹渴求尋找到亞當,更對此有不少幻想。」李適清說。她發現牧者一般有兩個牧養進路,其一是為姊妹進行配對,其二是幫助姊妹開闊眼界,讓她們不受渴求控制。她建議採用後者,並且讓她們在其他人際關係中學習彼此相愛。李適清不諱言,有姊妹因追求浪漫而進入不倫關係中,如當第三者、一夜情等,教牧需要同行,一同面對掙扎和生命傷痕,幫助她們離開情感的綑鎖。她建議可與姊妹透過音樂、讀詩篇等遠離情感,若能找一個姊妹信任的同行者與她一同禱告守望更佳。

  在問答環節時,李適清博士提出教會可思考除了以年齡來劃分團契外,會否可利用職場、興趣等來劃分小組,避免有已婚或未婚來作分界,減低其中的尷尬和標籤,從而減輕教會現時所有的結構性問題。

  推動混合團契 婚後短期學習

  中國神學院研究院輔導科副教授、資深心理輔導員及作家區祥江博士引用去年一份「未婚信徒調查研究報告」指出,九百二十位受訪者中有七百三十八位為女性,佔甚高比例。大部分受訪者表示自己是非自願性單身,雖持開放態度,但仍渴望結婚。除了男女比率失衡外,中年女性亦出現三高─學歷高、年齡高、靈命高。未婚人士需要正視單身生活帶來的孤單感、單身壓力及性需要。

  「這種憎多粥少的實況,成為教會結構的挑戰。」區博士說,香港教會一般採用分齡牧養的模式,青年團契步入適婚年齡時,有部分團友結婚後都會轉到伉儷團契,或是整個團契變成伉儷團契,他反問:「單身的團友會去哪裏?還是要另外開辦單身團契?但這樣的處境十分不健康。」他解釋,單身團契難以不被標籤,內部亦營造結婚就是成功的趨向,大家都希望盡早離開,不願當失敗者,使團契難以健康發展。

  他認為教會不應太快標籤單身信徒,並借用外國教會經驗進行分享。外國教會採用混合模式(Mix group),刻意將已婚和單身團友放在一起,因為除了婚姻生活外,仍有很多他們共同關注的議題,這使已婚的團友不用轉換團契。區祥江直言明白教會難改現行模式,故建議:「會否讓結婚人士可以恆常留在自己團契,額外有短期學習,例如以主日學處理過渡期,這令已婚和單身信徒能一同融入大羣體中。」

  他隨後亦檢視男士不去教會的原因,包括太沈悶、經常要奉獻、教會太多虛偽的人等。他鼓勵教會發展男士事工時,可嘗試以聖經人物的故事對應男士的經歷,如以彼得談驕傲、摩西談憤怒。他直指男士在平常難以突然信主,故較適合先做朋友,等待危機出現時再傳福音。他最後戲謔地提醒:「向男士傳福音並非為了拯救女性,這是本末倒置的說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