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貧說起—拆毀文化的牆


2643 期(2015 年 4 月 19 日)
◎ 一起走過從前 ◎ 余妙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工業福音團契」(下稱「工福」)自成立以來,一直以宣教機構自稱,工業佈道就是向一個具有獨特文化的工友羣體傳福音,他們人數眾多,教育水平低、收入微薄又不穩定;工作時間長、工作環境惡劣、易被社會歧視;他們有獨特的言語和愛好,生活方式、思想架構,以致價值標準。因此,向工友傳福音是屬於本地的跨文化宣教。

  「工福」亦為一福音機構,是輔助教會去關心這龐大的工友羣體,進入他們當中,向他們宣教。因此「工福」在成立以來,就朝着與教會建立緊密網絡為方向,協助和推動教會參與工業佈道,並提出一口號:「拆毀文化的牆,讓工友進教會。」

  七十年代的香港,人口約四百多萬,從事製造業的工友數目有六十多萬,他們大部分是年輕的勞工,逾四十萬工友只有小學程度,因為種種原因未有機會接受中學教育。那個時代,堂會約七百間,大部份都屬中產教會,多以學生福音工作為主線。面對龐大而獨特的工友羣體,因着其獨特的文化和習慣,教會有手足無措之感:「工友不易接受福音,知識水平較低,不曉得如何接觸他們,而在學生中還有好些未信主的,向學生傳福音是首要的。」又有信徒回應:「自己是在學校信主,因此投身學生工作是必然的。」這樣就忽略了那龐大的工友羣體,繼續沒有機會聽福音。

  同樣地當工友進教會,信主後也受到許多無形的壓力,也有工友參加過教會崇拜後,只一次就不願再參加了,他們感到所談的與自己格格不入,無論是唱英文歌、衣著斯文、講道內容、所用例子、小組談論話題、坐定定聽道理,以致教會活動常安排在工友要返工的日子,更有被領導和有被歧視的感覺——這個文化的差距的確叫堂會卻步向工友佈道,而工友對教會也缺乏歸屬感。

  當時工福的執行幹事劉達芳多次撰文提出要工友撇棄自己文化,始能在教會生根,這外添的重擔是不應該的,我們不該要求工友放棄自己的文化特色,變成非工友才能信耶穌,不能勉強工友成為與學生言語習慣相似的人才被接納,而是要學效主耶穌「道成肉身」的樣式,放下本身文化的圈子,進入工友當中宣講及樹立見證,與他們認同,以道成肉身的方式在他們中間生活,「向怎樣的人,我就作怎麼樣的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