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存有》


2641 期(2015 年 4 月 5 日)
◎ 經典看人生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獻祭不容許計算,因為計算必然以利害關係去錯誤計算獻祭,無論計算的目的是高尚還是低下。這樣的計算,扭曲了獻祭的本質。尋找一個(獻祭的)目的,令清晰的震懾感—因獻祭而生發的敬畏,並與之緊密相連的不朽 —變得黯淡。」

   海德格,《存在與存有》

  

  艱澀的哲學概念加上複雜的語文結構,令我確信翻譯海德格根本是不可能的。但倘若信仰不能存在於文化真空之中,而必須在當代思潮的沖擊下被重新理解,信徒就不可能對海德格置若罔聞了。更何況這些新的角度,有時還會帶來一點新的驚喜。

  相對於以放血殺生作為獻祭的年代,我們對犧牲/獻祭的精神確實有點陌生。

  海德格說:「存有並不是思想的產物。更可能的是,至關重要的思想,乃存有所引發。」他的意思是,事物的本相並不是產生自人的思想。反而,人所能想到最核心和關鍵的道理,乃是由對事物本相(或「存有」)的感通而產生。在這裏,海德格是將事物的本相從人的主觀詮釋中分別開來。而犧牲或獻祭行為,正好成為一個具體的注釋。

  祭祀行為存在於不同的種族文化之中。中國的祭天地、祭季節;原始民族的祭神明、祭自然現象;猶太人的燔祭、贖罪祭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卻都源於對存有或神明的畏懼(海德格指出存有並不等同於上帝;大概類近莊子所說不徇情面的「不仁天地」罷)。畏懼,是「此在」 (‘Da-sein’,或‘being there’,即對存在發出追問的存在者) 面對蒼茫存有的震懾反應。

  「畏懼就在那裏,不過沈睡着。所有的「此在」都在它的仰息中顫抖。⋯⋯」創世記十五章七至二十一節記載上帝指示亞伯拉罕獻祭,並亞伯拉罕獻祭後所經歷的異象,大概類近「此在」面對「存有」的震懾經驗。

  「獻祭的本質,是存有透過這事件逼使人面對存有的真相。」這樣,獻祭可以說是「此在」在「存有」面前承認自己的渺小,卻又弔詭地透過祭牲甚或自我犧牲,去肯定生命脆弱而高貴的本質。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