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i世代特質
 有效牧養羣羊


2641 期(2015 年 4 月 5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i世代」是一羣成長於虛擬、網絡的新世代,高科技電子產品和網絡主導的生活方式,彷彿已成為他們基因的一部分,有人說他們自戀和懶惰,也有人認為他們有潛能改變世界。最近一次「香港教會普查」顯示,青少年信徒流失嚴重,為教會青少年牧養事工響起警號,一眾教牧同工應怎樣了解i世代的個性和特質,從而有效地進行牧養工作?

  由信義宗神學院舉辦的黃德榮教牧學講座,已於三月十六日假中華基督教禮賢會灣仔堂舉行,講題為「i世代@牧養」,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蔡元雲醫生、突破機構影音及數碼媒體經理蔡廉明分享他們對i世代的看法和牧養經驗,並由信義宗神學院助理教授何善斌博士回應。

  了解特質投其所好

  根據突破機構二零一三年進行的「香港青少年媒體使用情況」調查,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網7.2小時,若計算待機狀態,近一成半受訪者表示自己會全日上網,可見網絡已完全融入青少年生活處境中。蔡廉明認為i世代的特質包括自戀、個人主義、愛尋找樂趣、愛參與和對轉變傾向開放態度等,因此不難看到他們寧願從事兼職工作,也要撥出閒餘時間發展興趣。他又指教牧同工應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例如「機不離手」有可能是因為焦慮和不快,也有可能是他們在網上可無顧忌地表達自己,藉此換取網友的支持,得到別人肯定。

  「我們要明白i世代的特質才可牧養他們,不少年輕人喜歡拍攝短片,我們可鼓勵他們以影像表達所思所想,同時設立網絡平台和社交媒體與他們溝通,以往突破機構在網上發表一篇文章已可接觸最少六萬名讀者,效果很好。」牧養事工方面,蔡廉明亦建議教會改善傳統「上而下」的單向傳播方式,應思考怎樣在團契加入互動元素,透過互動可看出年輕人對不同議題的意見和投入度。此外,他又提到i世代得到的資訊雖然比教牧同工多,但重點在於能否將資訊變成知識,最後引發獨特見解成為智慧,因此教牧帶着從主而來的智慧宣講, 仍可與他們同行作出教導。

  打破傳統全人牧養

  蔡元雲醫生認為,人應該有十種智能(邏輯、語言、音樂、人際、內省、道德、存在、空間、自然、動能)去發展全人生命,因此學習應是立體的。「i世代主要以音樂、空間等智能去學習,但香港教育模式卻側重於『語言』和『邏輯』,教會又未能有效做好『人際』和『內省』,若繼續以傳統方式去教導他們,牧養工作不會得到果效。」他表示,i世代其實很追求靈性,勇於嘗試不同事物,但重點是要親身經歷而非單純的說教,但不少教會卻將主日學或門徒訓練變成一個課程,大部分學習內容都是硬性知識,很少着重經歷上帝。

  網絡世界固然多姿多采,但蔡元雲醫生表示網絡不能完全取代大自然、文化和羣體,所以他留意到不少年輕人喜歡到新界耕田,學習種植,又希望利用他們對音樂的興趣,發展新一代福音音樂等。「i世代十分享受挑戰,例如參觀消防局期間,他們需接受艱辛的操練項目,過程中學習團隊精神和溝通技巧,雖然疲憊不堪但卻樂在其中。」談及多年來牧養青少年的經驗,他認為同工也要關顧他們的家庭,因為現今家庭背景複雜,單非、雙非和雙職家庭愈來愈多,不少父母更是早出晚歸,所以牧養青少年沒有固定工作時間,甚至要與他們同行數年,擔任他們生命中的導師和同路人,帶領其歸主。

  何善斌博士亦同意i世代喜歡挑戰,但提醒教牧同工挑戰背後,是為了帶領他們認識基督,而非帶他們到潮流鼓吹的地方。「挑戰或責罵年輕人的基礎必須來自聖經,以真理帶他們走出錯誤的思想,網絡可以是發放正能量的地方,傳播基督教『離開罪惡,走向光明』的核心訊息。」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