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中的後信任社會


2637 期(2015 年 3 月 8 日)
◎ 牧心世情 ◎ 范晉豪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二零一四年是香港人不會忘記的一年。歷史巨輪在急劇的轉,上帝揀選了這時代的你和我,無論有否足夠的心理準備,也得見證香港歷史新的一頁。自一九六七年暴動以後,香港這四十多年相對穩定的社會狀況,不知不覺令普羅大眾形成一種過分的安全感,認為這城市所擁抱的價值穩如泰山,她的成功始初如此、現今如此、後來亦如此、永無窮盡,但缺乏危機感及憂患意識。香港的老本不是自有永有,抽離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努力建設,便沒有八十年代經濟起飛的盛世,香港能成為世界大都會並不是理所當然,而很多累積多年的穩固的價值與信念,其實也未經考驗。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誰知一石擊起千重浪!自九月起,無論你抱任何立場,甚至自命沒有立場,只要你身在香港,也會感受到全城的震撼,這城市也從此不再一樣。從前未經深思,以為牢不可破的城市價值,原來只是建築在浮沙幻夢中,經不起考驗地搖搖欲墜。站在歷史的前方,我們可以看見糾結於理想與現實間,滲透着浪漫與殘忍的詭異風景。互不信任、疑惑、恐懼、抱怨、憤怒,彼此兩個多月來的衝突帶來政府與市民、警察與學生、市民與市民、不同政見的朋友與家人之間難以癒合,深深的傷痕。

  在如此一個後信任社會(Post-Trust Society) ,教會也不能免俗,面對這四十多年一遇的衝擊,我和不少牧者及信徒頓時措手不及,不知該如何回應。基於人道立場,我們也曾徹夜開放教堂予有需要的人,接觸不同立場人士及聆聽彼此訴求,運動期間每晚在聖堂亦舉行泰澤祈禱或靜禱會為香港的未來禱告;但我深覺這並不足夠,也未必到位,和不少升斗市民一樣,沒有未雨綢繆地做好回應的準備。

  教會若要在世上見證道成肉身的真光,帶領社會實踐上帝給予受造眾生的使命,我們需要深切認識我們肉身身處的這個城市,聆聽這城市躍動的韻律,捕捉其節奏並進行適切處境的信仰反省,進而回應當下局面。

  在世的教會是一個不斷自省、學習成長的信仰羣體。教宗方濟在剛過去的十二月也曾兩度指出教會不足之處,力求從自我檢討中更好地承擔上帝託付的使命。教會若能在互不信任的境地裏為這城求平安,作彼此間復和的使者,這絕對是活生生的信仰見證。然而,要復和不是空話,首先要認真處理彼此深層的矛盾與傷患。若傷口未清洗乾淨便草草縫合,這只會再度發炎,且潰爛得比前更嚴重。道成肉身的基督帶來復和的救恩,並不是強求將道理硬塞進別人耳中,因為能塞進耳中,也不能留在心田開花結果。復和之道正是從觀察及理解別人真實需要出發,嘗試進入別人的世界,將自己的想法與別人的關注融合,再用彼此共通的語言,道出有你有我的復和故事。這絕對是一條既艱辛又漫長的路,是一條每個人一同參與的復和路。

  二零一四年已經過去,但這一年帶給人心的震撼卻揮之不去,撕裂了的傷口還未有清潔和縫補癒合。踏進二零一五年,讓我們教會每一分子繼續自省與學習,引用新亞學院錢穆老先生的名言:「艱苦我奮進,困乏我多情。」祈求上主讓我們在這一年虛心地聆聽這城市的脈搏,敏銳地觀察這城市的動向,讓聖靈運行在我們的禱告與生活中,一步一步踐行這復和之道。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