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社會生態轉變
 反思現況推動社關


2627 期(2014 年 12 月 2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明光社於十二月十一日舉行社關神學課程最後一講「教會推動社關的前瞻與反思」,由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先生主講。在今日香港和教會的生態轉變之時,他鼓勵基督徒在此時香港,要作好鄰舍、守望者、推銷員和護教者四大角色。

  「今日很多教會談要做光做鹽,卻忽略了經文後段說要『做城』。」蔡志森先生認為做城的意思是要作地區性教會,要實踐社會關懷,與身邊社區共同呼吸。然而社關與環保一樣,很多教會永遠不反對卻沒有實踐。他笑言社關其實猶像「追女仔」,一切從關心開始,鼓勵要多抽時間看新聞,了解香港社會及教會面對的問題。他不諱言,教會有時候認為避開問題就可以解決,但要「做城」就必須要公開,因為城只會建立在有價值的地方,亦已預料常受攻擊,教會需要在重要問題上彰顯立場,堅守真理,並要有被攻擊的準備。

  蔡先生認為過去幾年香港社會正蘊釀新氣氛,雨傘運動並非事出突然,「不能否定香港和教會的生態已經轉變,如果再用過往的方法牧養只會碰壁。」他認為雨傘運動過後,教會不能再當沒有事發生,因為社會上浮現的種種問題已到臨界點,需要有新的牧養方式才能關顧信徒和社會的需要。他坦言,運動帶來教會有許多撕裂,弟兄姐妹間的關係顯得脆弱,也揭破教會原來一直只是表面和諧,中間所存的愛不能承載不同意見,不能彼此接納,教會需要重新反省過去一直內存的問題。

  他亦提醒教會要及早正視抗爭文化,近日他知悉有些教會的年輕信徒因不滿意講道內容,在崇拜途中起身離去,他憂心情況會加劇。他續言,在雨傘運動中發現,教會有很多謠言散佈者,更有不少受過教育的人都缺乏理性,把未有證實真偽的訊息在手機胡亂發放、轉傳。他批評今日社會將民主、人權、自由、多元、包容、平等等字詞進行「道德包裝」,將人性的軟弱感性化,以博取同情。他舉例指,村上春樹雞蛋與高牆的講話成為社運金句,強調應該永遠在弱勢一方,但路加福音教導不偏袒窮人,因為窮人不一定永遠是對,蔡先生認為:「年輕人有鋤強扶弱的心態,傾向爭取權利的一邊。」

  信仰無力成挑戰 重建社會影響

  蔡志森先生直言「信仰無力」成為今日很大的挑戰,在雨傘運動期間曾有牧者嘗試站在示威者與警察中間禱告,卻被眾人以噓聲驅趕,他指出:「教會之前沒有參與任何社會工作,突然做和事佬自然失敗,做和事佬必須要得到兩方信任。」他直言,教會過往缺乏在社關方面的工作,故無法得到社會肯定,更愈來愈邊緣化,今日教會在教育和社會的影響力只有愈來愈弱。他鼓勵教會要多關心社會需要,重建影響力。

  他又稱今日是「怨氣沖天、心情抑鬱、自以為是、拒絕權威、沒有方向、無所適從」的年代,鼓勵基督徒可以透過四大角色影響社會:作「好鄰舍」,關心及參與影響社會大眾的事務,例如政治、法律、倫理、道德、福利及民生;作「守望者」,關心重要卻被社會忽略的事情,捍衞善良的社會風氣和價值,且不作審判者;作「推銷員」,推銷基督教重要的信念到社會,特別是對社會有利的基督教倫理;作「護教者」,在社會中回應衝擊信仰或教會的事情。

  「做社關不要想着換取掌聲,因為只會換取石頭,社關工作會被批評、被攻擊。」蔡先生又以明光社工作為例,重申做城不容易,要有被攻擊的準備,但要堅持為真理發聲。他補充,教會關心社會時,不能單顧自身利益,要將有利社會大眾的事情放在最前,才不致自我邊緣化,並要𨤳清宗教行為與普世價值的分別,且在其中既不刻意做「世界仔」討人喜悅,亦不做「烈士」刻意對抗、以被排斥為榮。他最後鼓勵教會利用機構資源,機構能更集中搜集資料,從而幫助教牧在短時間內了解當下社會最關心的話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