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安慰


2614 期(2014 年 9 月 28 日)
◎ 心靈絮語 ◎ 王芃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在幫助長輩查詢「好大夫」網站時,發現好幾位醫生的博客中,都引用了特魯多醫生的行醫座右銘:「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有的醫生乾脆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博客簽名,在不知不覺中給自己一份寧靜與堅持,也在無形中拉近了與患者之間的距離。

  特魯多醫生(Dr. Edward Livingston Trudeau),十九世紀末美國的結核病治療和研究專家,在美國首次分離出結核桿菌,在撒拉納克湖畔創建了第一家結核病療養院「村舍療養院」,後長眠於斯。他的行醫座右銘,成為他墓碑上的文字,也成為撒拉納克湖畔的名言。

  「有時治愈」,乍看這句話,似是無奈之言,醫生若認為治癒僅僅是有時的話,病人還相信誰呢?但是醫生比任何人都知道醫療的局限,懂得「醫治有時」(傳三3),深知每一個個體生命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心存敬畏。

  「常常幫助」,治癒對醫生來說,是首要,但不是全部。不斷研發的新藥和先進的診療設備,讓病人對康復更有信心;然而,依然無法取代醫生的關懷。「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傳四10)堅定的目光能穩定不安的情緒,溫和的話語能放鬆緊張的神經。

  「總是安慰」,醫生的職責是治療,減輕病人的痛苦。然而,對患者和患者家屬的安慰卻伴隨始終。安慰的言語,如「釘穩的釘子」(傳十二11),讓醫患雙方都以堅定而非懷疑、愉悅而非沮喪的心走過人生的陰雨。

  在脆弱的醫患關係中,「總是安慰」意味着在被誤解、受挫的情形下,依然不放棄。這也是特魯多醫生的座右銘觸動眾多醫生的心弦,總是給醫生們帶來安慰和激勵的原因。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