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心之術


2590 期(2014 年 4 月 13 日)
◎ 心靈絮語 ◎ 王芃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南昌的辣,超乎我的想像。從那裏回來之後,舌根下起了一個不小的泡。擔心感染,去醫院的普通門診開點消炎藥。醫生看了看,告訴我可以不用開藥,一週之後就自然痊愈了。看我將信將疑,她又加上一句:口腔有強大的自愈功能。後一句話的安慰和療效,比消炎藥更管用。她說得沒錯,一週不到,就自然好了。

  「傾聽患者的故事」,是麗塔﹒卡倫(Rita Caron)醫生的呼籲。她從二零零一年開始倡導「敘事醫學」, 鼓勵醫生在醫療診斷之外,傾聽患者的陳述,領會並尊重其中的含義。愈是在今天藥物、器械日益發展的環境中,人們愈是渴望交流和情感上的認同。那些善於理解、解讀患者的故事並作出反應的醫生,更能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

  在「好大夫網站」上被醫生們常常引用的一句格言,是「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是美國醫生特魯多(E. L. Trudean,首位分離出結核病菌)的座右銘,也是刻在他墓碑上的一句話。「有時」,意味着醫療的局限和對生命奧祕的敬畏,如《傳道書》所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常常」是承認局限面前依然保有一顆溫暖的心,盡力幫助病人;「總是」,體現在一言一笑之中,如今大醫院的醫生,每天接診的病人有數十位之多,依然要記住「總是安慰」,讓患者在他(她)的溫暖、堅定的話語中得到安慰,實屬不易。

  作普通人,雖無治愈之術,然而,「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箴十七22),有「療心之術」的,又豈止是醫生?「常常幫助,總是安慰」的,更應成為我們每個人都羨慕追求的生活方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