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只是一盅龜苓膏


2561 期(2013 年 9 月 22 日)
◎ 世說新語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升小自行分配學位月底展開,明年約有五萬七千五百名升小適齡學童,比今年颷升五千二百人,意味競爭愈趨激烈。不少家長為入讀心儀學校,不惜鋌而走險虛報住址,教育局本年度便已證實十四宗虛報住址個案⋯⋯」 《星島日報》14.9.2013

  九龍區某傳統名校招收小一新生,簡介會水洩不通,吸引逾三千家長出席,學校附近泊滿名貴房車,可見部分出席者來頭不小,據云慕名來者還有不少操普通話,大概是專程南來的富二代及高幹子弟,他們也巴不得讓子女或孫兒入讀香港的名校。

  名校之為名校,不在於它的「名字」,乃在乎它的素質。翻看歷史,香港差不多所有的「名校」都是殖民地時期教會所辦的,校監和校長不是牧師,就是神父或修女。追本溯源,他們早於十九世紀東來中國傳教,先後經歷義和團之亂和中國政權易手之衝擊,這些傳道者被迫南渡香港,辦起學校來。

  經過了差不多一個世紀的奮鬥,加上教會作為辦學團體的擇善固執,這些學校才陸續開花結果,由籍籍無名躍升至成為「名」校。以前要考上這些名校是靠真材實料,姑勿論你出身觀塘雞竂或者筲箕灣對上山坡的木屋區, 只要你在升中試考到中英數三科甲級,必可入讀,甚至還有獎學金哩。

  現在大部分所謂名校只剩下一個名字,內容差不多給掏空了。除了極少數的教會學校仍堅持傳道解惑的理想,其他已淪為追逐名聲和校譽的高等學店,不是由「法團校董會」把持校政,宗教精神聊備一格,又或者索性轉為直資,只收錄富家子弟,自此校門外名車泊滿,怪獸家長擁簇侍候。所謂名校就像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龜苓膏,價錢不菲,內裏卻無龜板成份而只有少量的土伏苓,香港的「名校」大概也如此這般。

  有見識的香港家長,你懂得知所進退吧。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雲彩見證】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