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眼果


2557 期(2013 年 8 月 25 日)

◎ 品蘭集 ◎ 文蘭芳


  在市場看到一小盆鳳眼果,馬上買下來。鳳眼果每年只有約兩個月的供應期,也不是很容易看到,所以我從來沒有買過。久聞大名,這一次決定要試一試。

  上網找了點資料,決定用它來炆排骨。於是坐下來剝殼。老天,鳳眼果原來有一層軟殼、一層硬殼,還有一層外皮,比剝栗子還要費勁。一小盆鳳眼果,大概一斤左右,花了我個多小時—當然了,工不多藝不熟嘛。

  炆好後上桌,金黃的果肉又香又糯,家人都喜歡。以我典型主婦的心態,看見家人反應踴躍,自己只吃幾顆,都留給他們—唉,個多小時的工夫,幾分鐘就消滅了,主婦的時間真夠冤枉的。

  鳳眼果外表其貌不揚,黑黑的一顆硬種子,栗子比它漂亮多了。可是費勁去掉三層外皮,就會露出蛋黃色的果肉,脫胎換骨,賣相一流。許多人的內心也是這樣,有很美好的潛質,可是給緊緊裹在層層軟殼硬殼中,你得要費勁慢慢地幫助他們,擺脫桎梏,破除冷漠,才能活出內心的姿彩。這個過程,需要與他緊密同行,剝殼當然是痛苦的,但只要有希望,完全可以做到。

  鳳眼果又名蘋婆果,我這種咬文嚼字的人,當然會被優雅一點的名稱吸引,可果實還是那一種沒變。愛好包裝、文飾,也是古已有之,於今為烈。好的名字有助推銷,不過太過誇張—好像香港的樓盤,卻是叫人反感。今人為子女起名,也不時有種種過分的表現,可憐那孩子,名字跟着他一生。有多少人,會越過花俏的名字,尋找真實的內涵﹖我相信還是有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