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行者
—香港教會的中文修養


2472 期(2012 年 1 月 8 日)
◎ 教會之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活在中國文化的社會,又以中國文字及語言作思想、表達及溝通的我們,是活在中國和英語國家兩種語言及文化的世界。對如何深化和承傳中國文化於英語文化的基督信仰,實是不易。加上在日益備受西方文化及教育制度、資訊泛濫與科技衝激的香港社會及教會,又當如何於文化及靈性上作深度行者,甚或移西風入東道中,更是為難。在一九五九年七月九日的崇基學院畢業典禮中發生一件相關的事,當日講者是英國殖民地教育視學官毛勤先生 (Mr. Morgan)。他對炎黃子孫畢業生道出幾句中肯之言:

  「中國人應當用中國人的目光來觀察事物,並不應換上西方人的眼睛,然後與西方人一樣來觀察事物的。觀察方法的不同,觀察角度的歧異,都極重要,不可或廢。……中國人的首要事情,就是成為中國人,通曉本國的語文和文學,接受和珍重自己國家的偉大遺產。」

  毛勤先生道出中國文化與做人深度有關。對當時畢業生而言,他並不叫他們首要學習的是英國語言及文化偉大之處,而是要他們學好自己原來的中國文學和語文。這想是作個有深度文化及基督信仰者的起步,也是今日大學之道的首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先明明德後格物(想神學亦然)。毛勤先生此言實為深度之見,教人汗顏。要作個有文化深度與靈性修養的人,我們認為當從教育入手,尤是「用中國人的目光來觀察事物,並不應換上西方人的眼睛,然後與西方人一樣來觀察事物。」可惜當下香港大中小學教育,甚至神學教育,明顯是向西方文化及神學取經為主,鮮有以自己中國文化與傳統大義建立屬於自己的教育基底。這點可從一般教會主日學以至神學教育課程設計看出。

  我們不否定西方文化對華人教育的貢獻,但是總不能掉棄自己老祖宗豐富的文化與道德遺產。在此,基督信仰並不壓抑中國文化,而是深化文化,相反者亦然。因此—

  我們誠懇期望:牧者需要正視自己的中國語文及人文素養,盡要在講道中不讀錯字及會錯意,語文必須通順優雅,用詞適切,免得貽笑大方和影響宣講上帝聖言的大能。在個人修養上,不要只作個只懂解經而不懂世情世事的傳道人。更者,牧者同時必須又是修道者,修靈修身,而非只懂在學術中作書獃子。

  我們誠懇期望:香港教會所舉辦的大中小學應當加強中國語文教導及人文素質的責任,而不是一味追求名校聲譽,有術無學,只教無育,而是認真實踐辦學的宗旨與基督信仰的氣魄,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風骨!

  我們誠懇期望:各神學院在設計課程時,應把修道靈性列入,又提昇神學生中國語文課程,納入每年課程必修科,並邀請有信仰深度的國學學者任教,使學生能寫出有文學基礎、有深度的文化及靈性文章與講章。相信三至四年的磨練日子必然有功。神學院不只是一所宗教專科訓練之地,也非單為立術而設,而是鑄人、育人成為牧人之所。是故神學院應有勇氣向一般教會市場產品說不!

  但願我們都能作個有文化與靈性深度的基督人。千里之行在於首步,願靠上帝恩典,齊作深度行者。共勉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職場攞景】

【蔗渣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