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誰找下台階


2511 期(2012 年 10 月 7 日)
◎ 新聞捕手 ◎ 劉國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按照一般理解,「下台階」是指給被迫或無奈選擇下台的人一個體面下台的過程。

  民間反對國民教育之訴求看似暫緩,但仍然蘊藏甚高能量,只要另一條導管被有意或意外點起,足以牽動另一輪風波,政府應該了解有關形勢,也知道反對人士正等待政府更大讓步。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胡紅玉主席於九月二十七日會後宣布,將向政府建議,因應政府撤銷國教科三年開展期,及容許學校自決是否獨立成科,委員會建議政府毋須再設官方課程指引,代表指引已失效,故該會不建議修訂或檢討。

  有報道說是胡紅玉主席選用「失效」來表達相關決定,這種沒有撤科、而官方課程指引失效、卻仍會討論評估問題的彌留狀態,實在太過奇異。另一方面,就在胡紅玉作出上述宣布前夕,內地《人民日報》屬下報章《環球時報》刊登了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的專訪,吳局長當時仍堅稱:「相信國民教育可以繼續下去」;據報道,他表示教育局仍擔當支援角色,繼續向學校提供所需資源和專業支持。

  政府這種決策方式,及宣布政策轉變的安排,從公共行政及公關管理的角度來說,真個是一場災難。以截至九月二十七日的決定來回望,政府一直錯估形勢。其實二零一零年施政報告提出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後,已有教育團體表示反對;至二零一一年五月,政府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諮詢稿,建議將此科列為必修科,並於同月舉行八場課程諮詢會,教育局卻至今仍未按《公開資料守則》公開諮詢期收集的一千份公眾意見書內容,這跟吳局長所言「諮詢過程已嚴格地按足程序處理」,有所不符。

  事件的一連串發展,清楚看見政府決策隨民憤後撤。無論取消開展期、學校自決、五十三萬元津貼會不帶有附加條件,以至課程指引失效,其實反映政府處境十分被動,領導效益愈跌愈低,但卻仍然聽見官員的言論:「我們做事是有機制有程序的」、「國教風波至今擾攘近三個月,是不幸地由無數的誤會造成」,這些為政府找個下台階的官話,不單無助政府保留國教科的意圖,卻不幸地讓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度更為降低。

  從政者可能沒有真正想清楚,不徹底重建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卻在應對政治風波的崎嶇路上,分階段找下台階,很可能是踏上一條真正下台的道路。候任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表明會在立法會動議,要求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下台,及要求特首梁振英負政治責任。問題的焦點並非個人政治前途得失,而是當人民與政府的關係繼續撕裂下去,「撤不撤回,大家可以各自表述,這個不成問題」,卻正是社會的一個嚴重問題。

  與從政者共勉:「有智慧的,必能得人。」(箴十一30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