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關顧探病牧養事工


2503 期(2012 年 8 月 12 日)
◎ 教會之聲 ◎ 林偉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耶穌出來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可六34)

  作為牧者,對於探病牧養,基本上是義不容辭的服侍。只要有信徒或其親人患病,要求牧者探訪,尤其是臨終病人,我們都應隨時候命,表達關懷與安慰。事實上,主耶穌是我們最佳的典範,「憐憫」是主耶穌服侍的核心,關懷由心出發。「憐憫」是表達愛的行動。「憐憫」的英文字是 “Compassion”,原出於拉丁文。”Com” 是「共同」「一起」的意思。”Passion”是「情感」或作「受苦」的意思。「憐憫」”Compassion” 可以解釋為「共同受苦」。這正是主耶穌給我們的榜樣,祂不但與我們一起受苦,更是為我們的罪而受苦,因祂憐憫我們。

  芝加哥大學歷史學者馬丁(Martin Marty)曾說:「醫療科技的貢獻是很受人們歡迎的,可是,我們不會因此崇拜它,因為此等醫療亦非是萬能。」事實上,亦有學者認為:「科學與技術不能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是甚麼。我們是透過文學、藝術和心靈來明白生命的意義。」這樣看來,在健康及治療互動中所產生的心靈問題,將更備受關注。

  故此,教會關顧探病牧養事工可以朝下面三個方向發展:

  第一:探病牧養應把焦點放在健康的關顧,而非單是醫院的關顧。

  醫院基本上提供各類醫療服務,以維持社會大眾的健康。除了住院病人外,亦設有很多日間服務以照顧非住院的病人(事實上,非住院病人的數目遠超過住院病人),如日間手術中心、專科門診、各類復康計畫等。筆者認為教會需要擴闊視野,發展及推動牧養心靈,積極推動實踐「全人健康」。因為更重要的是,我們所理解的「健康」,並不單指把疾病除掉,而是幫助別人,使他們有能力去處理因疾病帶來的種種困難和困擾,擴闊心靈的空間,以提昇他們的生命素質。

  第二:探病牧養並不局限於在醫院的病床上的人。

  接受探訪的病人並不局限於在病床上的人,他們可能在候診室、急症室、專科門診部,甚至是在街上的露宿者。教會是社區的一分子,明顯地有著特別的使命和機會,為區內患病的人提供關顧。教會亦可透過參與醫院在社區推動治療及健康的計畫,以達成關懷病苦的目標。例如:參與醫院與社區機構合作的服務,提供義工探訪和關懷社區內長期病人或照顧復康者的需要。

  第三:探病牧養應把焦點放在信仰對健康的影響和生命的素質上,

  隨著時代進步和發展,人們渴望得到更舒適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數是無可厚非。可是我們得承認生、病、老、死仍然是人生最大的課題。當然,我們是無法解決所有社會的問題,亦無法滿足人們所有的需要。正因我們被呼召進入病苦的人群中,故此,無論在醫院裡,在病榻旁,我們給予真誠的關懷、都可以成為一種鼓勵和一份啟發。這些態度,能夠豐富了他人的生命,並且能夠影響和改變了他人面對困難的態度。

   「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來承擔呢?」(箴十八14)

  林偉廉(東區尤德人那打素醫院院牧)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