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的淪落


2490 期(2012 年 5 月 13 日)
◎ 世說新語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七百本教科書原訂今年起分拆定價,但教育局發現當中三成分拆後書價不降反加,其餘大都只是凍價。教育局局長孫明揚震怒,今年起恢復准許學校向書商免費收取教師用書,昨晚向教育局撤回原定今日公佈的書價,可能恢復綑綁價,或一律加價4%。」

  《蘋果日報》8.5.2012

  教育局和教科書商隔空罵戰,互指對方不是,夾在中間的學生和家長最不是味兒,惟有忍耐到底。

  教科書即以前所叫的「課本」,每科都有。國文科有國文課本,英文科有英文課本,音樂科有音樂課本,如此類推。寫課本的多數是資深老師,他們一方面根據教育當局的課程指引及對學生程度和興趣的了解,揉合上述兩方面才可以編寫出一本高質素的課本。

  民國時期的文學大師葉聖陶,曾經編寫一套小學用的國語課本,他說:「給孩子們編寫語文課本,當然要著眼於培養他們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須符合語文訓練的規律和程序。但是這還不夠。小學生既是兒童,他們的語文課本必是兒童文學,才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樂於閱讀,從而發展他們多方面的智慧。」

  短短的一百個字,就足夠交代了他編寫教材的理念和宗旨。再翻閱課本的內容,有故事,有散文,有歌謠,還配合了豐子愷先生繪的插圖,十分精采別致。老師教得稱心,學生讀的開心,這是一套成功的課本。

  現時香港的學生已無緣閱讀如此簡潔亮麗的課本了。好的課本應該預留空間給學生想像、給老師發揮,就像中國的水墨畫必須「留白」,而不是填的密密滿滿。但近年所謂教改和課程改革,教科書也一併要迎合大勢所趨,變得又冗長又迂腐,婆婆媽媽的,無怪教科書商哭著臉的說編寫人才愈來愈難找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開課翌日老師派課本,學生還會興致勃勃的翻來看,間中更讀得津津有味,但現在呢,只會將又貴又厚的課本扔在一旁,心中還罵一句粗話。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特稿】

【世說新語】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