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一代偉人


2481 期(2012 年 3 月 11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上週末病逝的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榮譽教授陳之藩先生,明日設靈,傍晚設有公祭,他生前的好友、學生和中大校長沈祖堯等會出席,陳教授寫下不少撼動人心的文學作品,他的遺孀童元方說,歡迎讀者一同到來送陳教授最後一程。」

  《蘋果日報》3.3.2012

  中大崇基學院有一座巍峨的教堂,原本最適合為中大退任教授陳之藩舉行安息禮拜。

  安息禮拜有別於一般意義的喪禮,尤其是以道教或佛教為主的中式喪禮。安息禮拜包含「安息」及「禮拜」兩個名詞,因為相信亡者走完了塵世的路程,現在只不過是安息主懷,來世必復活而享永生,所以送別時不用哭哭啼啼,而是以一個莊嚴而寧靜的「禮拜」(service)進行。

  這是為甚麼安息禮拜原本最合適舉行的地點是教堂,而不是港式的殯儀館。你看英美等國民的喪禮,因著其基督宗教的背景,多在墓地旁的小教堂舉行,氣氛平和而簡潔,有唱詩、誦讀聖經、牧師或神父講道,出席者極其量只有低頭飲泣,而絕少有撫棺慟哭、呼天搶地的情景。十多年前英妃戴安娜猝然離世,成千上萬英國民眾送別,皇室成員及戴妃的兩個小兒子的表現是那麼莊重而具風度,那是安息禮拜的典範。

  陳之藩教授不單是一位學者,更是文人,是近代最出色的散文家。他原本是一個理科人,念的是電子工程,教的也是電子工程,但骨子裡他又是文學人,也有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五十年前他在英國曼徹斯特深造,仍未信基督教,但已經熟讀聖經,尤對舊約的《約伯記》情有獨鍾。他在一篇題為「謝天」的散文中,已流露他血液裡的宗教情操,他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幾年來自己的奔波,掙了幾碗飯吃,作了一些研究,寫了幾篇學術文章,真正作了點事以後,才有了一種新的覺悟;即是無論作甚麼事,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於是,創業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想到上天,而敗家的人卻無時不想到自己。」

  陳之藩特別推崇聖經中的約伯,為他的「富亦謝天,貧亦謝天,病亦謝天,苦亦謝天」精神所感召,你說送別這樣一個人,為甚麼不在優雅的教堂而到嘈雜紛亂的港式殯儀館,是否有點不相稱?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職場攞景】

【蔗渣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