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新模式開墾福音硬土


2445 期(2011 年 7 月 3 日)
◎ 特稿 ◎ 本報記者:古小雨/余愷寧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自七十年代起,香港宣教漸趨蓬勃,四十多年的發展可謂迅速又興旺,無論是參與短宣或長宣,人數都有持續遞增的趨勢。據香港基督教教會普查中顯示,在一九九四年全港共有46.4%教會參與短期差傳服侍,至二零零四年已增至61.9%。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曾估計,二零零四年參與短宣的人數約共五千。長宣方面,宣教士人數日漸增多,香港差傳事工聯會的統計顯示,由二零零零年僅有二日百五十七位宣教士,至二零一零年增至五百一十一位,十年間增長翻倍。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宣教士人數增加的同時,二零一零年因退休或其他原因而離職的宣教士亦由二零零九年4.5%增至7.2%,這個數字同時意味著宣教需要更多「新力軍」。

香港宣教的循環 推動青年新模式

  香港宣教發展正準備經歷下一個循環,早年出工場的宣教士準備步入退休階段,培訓新力軍的工作實是燃眉之急,各方努力下,推動香港青年宣教的工作進行得特別如火如荼。回望近年本港宣教士平均年齡亦逐漸回跌,至去年跌至45.8歲,可見愈來愈多年輕人願意踏上長期宣教之路。香港差傳聯會於六月中旬亦舉辦了「恩臨萬邦—青年宣教大會2011」,共約七百多位青少年參加,其中有逾百青年立志獻身,參與宣教。

  參加者中有準大學畢業生Eva表示對聖經翻譯事工有所負擔,更因聖經翻譯與宣教息息相關而開始瞭解宣教,曾赴蒙古短宣的她認為短宣只能增廣見聞,長宣才能真正融入當地文化,愛上服侍的民族。她也曾想過踏出香港,但她說:「最大困難是家人,讀完書便走,感覺有愧於父母多年的養育,想到這裡便卻步。加上這個年紀談長宣,有很長時間會在外,雖然有人說『襯後生可以回頭』,但根本不可能十年後回港從頭做起,長宣始終是一輩子。」她續言沒有錢和犧牲香港方便的生活模式同樣是青年人宣教的阻力。

  年輕夫婦陳氏伉儷過去曾參與多次短宣和訪宣,正準備修讀宣教學課程的陳太坦言年少時教會少談及差傳,故到二十多歲才開始認識「差傳鐵三角」等差傳知識。他們均認為出工場無分年齡,惟有神帶領適合的時間,陳太勉勵年輕人說:「無論何時要去,年輕人都不應浪費時間,應珍惜資源做好裝備。」

  即使國際差會之世界福音動員會(香港)主力於推動青年宣教,總幹事劉卓聰仍堅持不同年齡有各自的優勢,更重要的是相互配合。但他認為年輕人於創啟地區宣教較有優勢,他說:「宣教需要破碎、放下身段,青年人是一張白紙,比年長的人更輸得起,肯去冒險、異文化接納能力高、適應能力強等都是優勢。不過仔大仔世界,上一輩亦不應假設今代青年人要接棒,他們有適合這代的新方式推動差傳。然而,他們信仰不夠扎實,我相信work as a team(團隊合作)將會是青年宣教的新趨勢。」

  劉續言,年輕人需要生命師傅陪伴成長,幫助他們建立「事奉是好得無比」的價值觀,能助他們更易投入宣教。第一代宣教士準備退休,新一個宣教循環圈將有多少青年人投入仍是未知之數,他帶幽默地笑著說:「宣教士退休後的生活對於青年人未來的決定有很大影響。假若他們回港住籠屋,青年人還願意上路嗎?」

推動短宣為長宣鋪路

短宣在香港普及後,有人認為有變成「屬靈旅行團」的傾向,怎樣的短宣才能有助於宣教大藍圖?根據教會更新運動曾於全港三百零八間教會作普查,其中一百七十七間教會(佔57.4%)表示短宣對會眾差傳意識的影響有提升;另有一項短宣研報告(Randy Friesen, executive director of “Marking Disciples though Global Mission”)亦顯示,一百一十六個十八至三十歲的短宣參加者中,短宣前門徒訓練帶來價值觀念改變,短宣後跟進,不單防止倒退,價值觀亦持續進步,而跨文化短宣更可帶來持久積極影響,可見有質素的短宣能成為踏出長宣的第一步!

  西灣河平安福音堂傳道張沛韶曾訪問過差傳牧者、差會領袖及長短宣參加者。他們普遍認為短宣有一定價值,有些在參與過短宣的信徒考慮做長宣,有些更已開始長宣。

  從教會更新運動的調查中,發現有33.14%的短宣去同一地點,不同地點則有64.53%。張沛韶認為要防止短宣變成「屬靈旅行團」,須強調每個信徒都要行使傳福音的大使命。然而,若辦好短宣有助完成大使命,首先要改變領袖的差傳意識,宣教士返回差遣教會述職時,要挑戰領袖參與差傳、多傳異象;鼓勵短宣參加者自費或籌款;並組織祈禱網絡;跟進短宣措施及策略,定時定點前往宣教工場,認領群體,關懷宣教士。

  國際福音協傳會國際事工副會長賈卡樂(Carlos Calderon)提到,宣教易做的地方都做了,只剩下難做的,有短宣隊到國外參與油牆、修廁所等工作,而這些工作當地人都可以做。賈卡樂表示,教會宣教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在當地植堂,而植堂必須有當地教會的支持。他說:「宣教不是因為我們有甚麼就給甚麼,而是要清楚他們需要甚麼。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照聖經所說的去做。短宣隊要思想所給的是否他們所需要的。」

宣教新路向 朝創啟地區進發

  現時絕大部分未得之民居於創啟地區,傳統捧著聖經走進去的方式未能切合,於是「生命宣教」的方式近年漸受接納,以營商宣教為例,二零零九年至二零一零年單年已增十人,這種方式較傳統多元化,亦能讓各年齡層信徒參與。

  世界福音動員會(香港)劉卓聰總幹事指出以往宣教主力於植堂和佈道工作,需要有牧會經驗和神學知識,但世界另一大部分是敏感地區,抗拒基督教的地方需要由人與人建立關係開始,他不諱言:「現代宣教很簡單,只要走到異文化地區做一個正常人,有信仰、生活、工作,無論是專才宣教還是營商宣教,只要能活出信仰已是宣教。但生命宣教與傳統模式必須並行,傳統模式不應因生命宣教在創啟地區的興起而式微。」

  賈卡樂認為信徒為神而活的時候,所擁有的都屬神,包括個人才幹、經驗、人脈,應全然奉獻,靠聖靈工作,祝福更多人。本身擁有化學工程、土木工程等學位的賈卡樂,以工程師身分到多個創啟地區進行改善水污染工程,同時宣教。

  賈卡樂肯定地說:「香港幾乎每座大廈也有教會,不再需要我們,退休請帶錢離開香港!」他鼓勵仍在工作的人要將專業做得更好,或多賺錢存進銀行,退休時到土耳其或其他伊斯蘭國家買一間三房大屋,將其一間提供免費食宿給年輕的宣教士作為支援,他解釋:「這些錢在香港不能做甚麼,但在土耳其卻不一樣,因為無論是男或女,在伊斯蘭國家單獨居住都會被視為壞人,這樣難以進行福音工作,創啟地區的宣教士需要一個家。」

  不少創啟地區需要老師、工程師等專業人士,但礙於異文化有不同語言,令不少人卻步於宣教,賈卡樂鼓勵信徒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服侍,例如尼日尼亞需要中文老師,即使不懂普通話的港人也可以教學生書寫中文字,往後的福音工作交由當地教會跟進。

  

結語

  使徒行傳十三章一至四節提醒信徒,宣教時要明白是神呼召、聖靈差遣及教會差派。曾有宣教士回到本地後,卻不願意回教會,賈卡樂提醒說:「若只是牧者而不是神呼召信徒出去宣教,將會有很大問題,無論是短宣或長宣。」

  大使命是每個信徒的職分,遵行使命無分年齡和能力,但要在福音硬土上工作,需要差會、教會及信徒三方同心協力,各人要學習把手上的「五餅二魚」全然奉獻,透過禱告,成就神蹟,奉神的名得著更多未得之民,將福音傳到地極之處!

近年愈來愈多堂會自行舉辦短宣。

「生命宣教」方式成為現今新路向,方便走進創啟地區工作。

由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及國際福音協傳會在六月十七日合辦的「無止境的短宣?」專題講座中,教牧同工及教會領袖正分享其教會的宣教事工。

西灣河平安福音堂傳道張沛韶指,跨文化短宣可帶來持久積極影響,短宣亦能成為踏出長宣的第一步。

國際福音協傳會國際事工副會長賈卡樂(Carlos Calderon)指,教會宣教最終的目的是在宣教當地植堂,而植堂必須有當地教會的支持。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職場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