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南極小企鵝


2445 期(2011 年 7 月 3 日)
◎ 時事透析 ◎ 陸輝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從電視報道中看到一隻來自南極的小企鵝,不知甚麼原因,離群隨水流到了紐西蘭的一個沙灘。小企鵝看來十分疲倦,躺下來打算移動,但沒有反應,只能用嘴巴吸取沙土。新聞旁述員解釋小企鵝以為仍在南極,躺下身子打算在冰上滑行,可惜在沙灘上無法滑行。小企鵝打算用嘴巴吸入冰塊取水降溫,可惜只能吸入沙土,健康情況日差,結果相信不太樂觀。留在沙灘只會喪命,待其自動游回南極根本沒可能,送往動物園置身於人工南極,仍要適應才能繼續生存。

  教會與小企鵝有甚麼關連?答案是環境改變了,心態及生活方式沒有改變,以為仍在想當年的年日中。

  香港近年城市化急促發展,開埠以來憑港口優勢成為商港,五零年代成為難民集散地,六零年代因難民帶來的資源成為輕工業中心,七零年代成為旅遊中心,八零年代開始轉為金融中心,九零年代經歷工業轉型,由輕工業轉型為服務業,廿一世紀回歸祖國,面對知識型智慧型經濟及長江流域及新加坡的挑戰,仍在不斷探索及回應,否則便淪為邊緣化城市。

  教會會否如小企鵝般,以世風日下人心剛硬為由,不意識到要轉變才能適應?西方十九世紀的基要開明派爭議是否仍然主導了教會的思想,致未能努力促進教會合作與合一?十九世紀傳道服務的分割是否仍然妨礙了傳道服務整全的見證?傳統的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模式能否關注到城市化帶來了眾多的弱勢群體?面對不同的弱勢群體,教會如何可以接觸?面對後現代文化及資源新一代的誕生,教會會否主動尋找接觸點?面對工業社會時建立的教會分工結構,教會如何在資訊時代網絡世界中作出調整?在差傳及宣教事工中,教會及宣教組織如何在後殖民主義的世代中更有創意地繼續使命?在神學教育事工中,教會及神學院校又如何培育可以面對這些轉變的新一代同工?

  答案需要教會、機構及信徒一同努力投入及尋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職場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