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憶新說(中)


2437 期(2011 年 5 月 8 日)
◎ 黃金歲月 ◎ 昂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全世界各地各方所有的劇目,不管是御前盛大演出或是村野街頭賣藝,最起碼的是要唱和做,當觀眾們在聽到悅耳的歌聲,看到一舉手、一投足的演技,滿足了極視聽之娛,同聲喝采,可知道他(她)們出道前下了多少年工夫,正如行裡話:「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血、淚、汗所瀝出來的。

  雖然藝員們全都盡了力,也限於本身資質問題,更因二百多年來的保守,都是口傳手授,一句:「瞧師傅的!看師傅的!」甚至把住手,帶住手的傳授,都是一脈相承,脫不了窠臼。到如今還是學前輩的唱做,能學到神似就說是「一代傳人」,角色行當的生、旦、淨、末四行,仍是百年來十幾位當年的名角,被稱為派的有:譚、余、馬、言、郝、金、侯、裘、梅、程、尚、荀......新起都是模仿前人,未有創新也未敢創新,墨守成規,雖是新人但仍是舊調。

  也曾因政治問題而出現一陣文革浪潮,興起了一陣「樣板戲」,熱潮一過也只留下幾齣劇目,算是一些遺跡。間常的演出也不怎麼賣座。

  過往的情況來說,京劇曾陷入低潮裡,一般看來,由於愛好京劇的都漸漸老去,缺少年輕的一代,加上劇目古老,多是章回小說演譯而來,沒有甚麼新意。可是近年國內大力提倡,打著鮮明旗號:「京戲入學校」,各省的大、中、小學都有京劇這一門功課,(希奇的是連香港也有幾家)在中央電視三十二台每天早晚的報道,孩子們身段唱腔還有板有眼,孕育出了不少童角。

  年來也有不少名角來港登台演出,由於康文署大力推廣,普通話也漸普及,常賣個滿座,倒是個可喜的現象。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職場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