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化辦學團體,教局自食其果


2404 期(2010 年 9 月 19 日)
◎ 教會之聲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隨著香港出生率下降,未來六年的升中人數將逐年減少,由二零零九年的七萬五千多名中一生,下跌至二零一六年的五萬三千多人,跌幅近三成。為紓緩收生不足引致的「殺校」問題,教育局長孫明揚除了重申一些措施如自願減班計畫、學校合併、聯校開辦新高中課程,以及開辦特色學校,更提出會率先在官校縮班。孫局長一心以為官校既然直屬政府,理應較為聽話執行有關指令,誰料提出之後反彈的聲音仍不絕。

  出生率下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此引致的中小學學生人數持續下降也是必然。早前教育局在小學引進小班教學,紓緩了小學的殺校潮,保障了小學教師的教席;但當學生人數下降的事實延展到中學,教育局則認為小班教學未必適用於中學,致使中學面臨殺校的危機,學校擔心有朝一日被殺,而教師就人人自危,活在一片驚恐之中。

  教育局原本可以借助各大辦學團體來冷卻一下這個燙手山芋,因為香港大部分學校都是由辦學團體經營和管理,教育局大可邀約各大辦學團體的負責人,坐下來好好傾談,請各辦學團體研究一下在屬管學校的範圍內分配及協調學生和教師的人數、分享資源、互補長短。其實在九七年之前,辦學團體(尤其是基督教會及天主教會)一直是教育當局的好伙伴,分擔了許多管理和調配資源的責任,從而化解了不少危機。

  回歸前教育當局很重視和珍惜辦學團體的貢獻。當時主政的官員,知道辦學是一門很複雜的藝術,香港有幾百萬人口,有百萬多名學生,有數以十萬計的老師,數以千百計的學校,教育當局又怎可以事事關心樣樣都管呢?於是借助有教育理想和經驗的辦學團體來做「代理人」,而政府出錢,辦學團體出力,政府只需掌控考試制度,藉此規範了課程和監控教育質素,一切就如魚得水,合作得天衣無縫。

  可惜如此簡單而和諧的關係到了近年卻弄得糊里糊塗。過去十多年教育局不再視辦學團體如伙伴,只視之為揮之來去的「伙計」;所謂「校本管理條例」更把辦學權表面上是交給各自學校,實質上是送回政府手上。但這樣一來,原本教育局可以藉辦學團體協調屬校教師調配的彈性,已隨辦學團體的失勢而逐漸消失於無形;辦學團體作為教育當局的「手臂」已遭切斷,教育當局惟有赤膊上陣,自行由官校縮班入手,這恐怕是她原本意想不到的。

  惟今之計是再思教育當局與辦學團體之間的伙伴關係,撥亂反正,修訂校本管理條例,及在有關條例內確立和肯定辦學團體的角色和位置。今次孫局長提出各項紓緩殺校問題的措施,其可行性實有賴辦學團體作出協調及統籌。可惜如今辦學團體已遭矮化,有心卻是無力,後果是在殺校問題上教局要孤身上陣,可謂自食其果。

  

吳思源(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學校教育委員)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