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一封信


2399 期(2010 年 8 月 15 日)
◎ 文林 ◎ 林永發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這是一封宣教士的家書,一封一百年前寫的信,作者是華南水上基督教會(South China Boat Mission)的創辦人杜玉蘭姑娘 (Ms. Florence Drew)。一百年前她來到中國,先住在香港油麻地的上海街,學習中文。她有負擔向當時中國的水上人—漁民—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後來她在中國創辦了這間差會。一九三二年,她病逝在中國。這是一九零九年她從油麻地寄回美國的信,一份珍貴的文獻。這封信內容的中譯如下:

  親愛的伊娃,

  除了這封信,我另外有一封信,是給愛德華的,如果你知道他在哪裡,麻煩請你把信轉交給他。如果你喜歡,我也可以讓你讀給他的信,信中可能有一些這封信沒有的資料。

  現在,我算是已經安頓下來了;我住在三樓,房子後面有廚房(雖然我不常使用),睡房由布簾隔開,然後有一個分隔的客廳,一個漂亮的陽台,在陽台四周的石欄上,都放滿了盆栽。

  所有中國的房子在二樓和三樓都會有陽台;屋內很少有窗戶(除非是邊間的房子),窗戶都在房子的後面;在房子前面,都是由玻璃門連接到陽台。

  這裡看不見馬匹,只有士兵才擁有馬匹。人們就好像把自己當成馬匹一樣。我曾經看過幾次婚禮和喪禮的行列。看見人在喪禮中穿白衣,我覺得有點怪異。他們的行為,很多方面都比我們落後。人們習慣站在船上扒艇,他們扒艇的方向,剛好與我們相反;這裡有些中國的船隻,會讓你聯想起哥倫布時代的情況。

  在這裡,我曾兩度嘗試中國式的晚餐;我不能說我很享受;但坦白說,並不是太差。今晚我們受邀外出用中國餐。當中有蓮花(他們作為素菜)煮成的湯、有飯、有醃豬腳、有鴨、有帶蔥的魚肉餅、還有魚和水果,這是我現在所能記得的。主婦是一個美國人,因此我相信一切都很乾淨。要我吃中國人煮的食物,是有點困難。亞歷山大小姐說她寧可吃中國式晚餐,也不要英式晚餐。

  香港這個城市不像我所預期的,我之前想,這裡應該會有很多英國式的店鋪、英國的店員、和更多的辦公室。但店鋪內賣的雖然是英國的貨物,老闆卻是中國人。香港從遠處觀看很漂亮,但中國人卻雜亂而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店鋪非常貼近,有太多的供應商,和一般的中國城市沒有兩樣。有點像我們家鄉的中國城,但比較起來更差些。

  當你走出去,到山上看看香港是如何建造而成,低頭往下望,香港看來十分漂亮,海港都被群山包圍;愈往山上走,距離愈遠,你愈看見香港的美麗。昨天我們乘纜車往山頂,低頭望香港,海港和周圍的環境都十分可愛,有紫色的花蓋滿山,你在家鄉不會看見這種景象,這給人一種置身圖畫中的感覺。

  我們住在香港島的對面,但仍是英國的土地(你可以告訴你的丈夫,讓他可以安心)。除了香港島,英國同時擁有三十英哩的內陸地,所以這裡亦有警察服務、衛生檢查等等。我們住的地區比香港島更像中國。這裡有四位宣教士(一對宣教士夫婦和兩位女宣教士)與我們住得很近。這地區還住了三位英國女士和她們的中國籍丈夫,其他的居民都是中國人,當中有幾位是官員的主婦,住的是警察局的房子。

  他們說,現在是冬天,但卻非常溫暖,我想,稍後可能會變得較為寒冷。

  當我想到這地方一切的危險:颱風、熱病、瘟疫、皮膚病、盜賊等等時,我的心不禁軟弱下來,但我需要把自己委身給祂,我屬於祂,祂是我所事奉的。

  我們星期天的主日學和平日白天的學校都非常好,負責的婦人看來很能幹,本地的傳道人工作表現也很好。

  我請了一位老師,應該是一位很好的老師,是香港<倫敦差會>的同工極力推薦的。下星期一,我便開始學習中文。

  這裡有很多水上居民,看來比其他的中國人友善得多,他們一生都住在小小的船—舢舨上。明天亞歷山大小姐會帶我到筲箕灣,那裡也有很多的水上居民,我們會與傳道人一同去,賣福音書籍和派單張。

  剛開始時,這裡的事工似乎有點緩慢,但我相信當事工開始,便會繼續下去,隨著時日,事工便會擴展,我們現在所能夠做的,就是繼續禱告!

  我希望在新英倫你會有一個真正的復興。寫信給我,告訴我關於復興的事吧。

  現在已經很晚,我要停筆了。請告訴瑪花,我有空會寄給她一個日本娃娃。謹以滿滿的愛問候。

在基督裡的Floss

 


Ms. Florence Drew (1882~1932)


杜玉蘭姑娘在廣東的墓地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正好讀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