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港澳教會交流的一頁歷史


2398 期(2010 年 8 月 1 日)
◎ 教會之聲 ◎ 游偉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港澳教會之早期交流,是由於宣教因素,源自英國倫敦傳道會於一八零四年接受馬禮遜為傳教士,一八零七年差派他赴華前住在澳門。馬氏盡力學好中文,並以傳播西方知識為媒介接觸華人;編篡華英辭典、中文學習指引,並翻譯中文聖經;二十七年事奉更高於差會的期望。然而,澳門並非宣教士的目的地,只是當時外國人在華唯一可留駐之地,卻面對澳門葡萄牙政府的限制、天主教勢力的左右和東印度公司因擔心利益受損而被排拒。

  葡萄牙建立澳門這個殖民地,是基於貿易及傳揚天主教,方便進入中國和亞洲,而基督教在澳門發展,也不能擺脫「進入中國」的氛圍;這可從「中國教區」的視野及脈絡來認識基督教在港澳地區發展。雖然少數宣教士權宜在澳門透過文字書刊、醫療和小量的教育工作,服侍當時澳門居民,但不宜誇大在澳門宣教事工的實質貢獻,直至二十世紀中,根本未有「澳門教會」被建立。澳門只是鴉片戰爭前後外商和宣教士唯一的避風港,到一八四一年,英美教士向華人宣教者約有五、六十人,其中連同配偶只有十六人游走於廣州與澳門之間。這片福音初到之地,僅是一個中轉站、後勤地、避風港和踏腳石;當南京條約簽定後,宣教基地重心快速轉移到香港和五個開放的沿海港口,新舊傳教士急忙轉赴新的工場,澳門在宣教支援的暫駐地,亦因香港和中國沿海城市的冒起而迅速衰落。 

  南京條約簽定後,香港割讓給英國並開放五口通商,英美差會都將相關事工和組織由澳門和南洋遷到香港,並且快速在香港建立基礎。一八四五年宣教工作開始紛紛北移,香港只經歷了很短暫的宣教發展,因為在地理、經濟和人口的客觀條件上,普遍接受廣州為全國最大城市,人口有一百萬人,香港人口卻只有兩萬,比較澳門還少;故此宣教組織遷往港澳以北的大城市,一般將廣州設立為華南區的總部,上海則逐步成為全國的宣教中心,特別是一八五八和六十年分別簽定天津和北京條約後,內陸城市也成為宣教的目標地,此轉變不單使香港宣教事工發展稍微停頓下來,直至淪陷前夕,香港信徒的人數,大概不超過一萬人。以當時一百六十三萬人口計算,基督徒佔人口比例僅是0.6%而已,這種改變對澳門的影響就更深了。澳門的宣教發展於一八四二迅速為香港取代,香港也在一八四五年後失去了短暫的風光,澳門就更落入宣教的沈寂時期。

  過去一段歷史,如今給我們甚麼啟示?對華宣教這一個使命,我們當如何承傳?

游偉業(澳門聖經學院院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