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浸信會」到「浸會」


2396 期(2010 年 7 月 25 日)
◎ 教會語文漫談 ◎ 諸葛空城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浸信會源起於十七世紀的英國,至於「浸信會」一詞何時開始給縮略成「浸會」,則頗難稽考,以空城日常接觸的宣教文獻再作一點初步粗淺歸納所得,早在一九三六年十月,廣州舉行的一次感恩慶祝大會,就以「浸會來華宣教百週年」為標題,當時已是採用「浸會」一詞。

  時至今日,「浸信會」與「浸會」兩詞並行不悖。沙田圍小學「浸信會呂明才小學」,沒有縮略;九龍塘有一所大學卻稱為「浸會大學」,略去了「信」字,其實指的都是「Baptist」。

  空城不知道當年是甚麼人又持甚麼理由把「浸信會」縮略成「浸會」,到今天「浸會」一詞大行其道,似乎是積重難返,可幸「浸信會」一詞尚未全廢,在二十一世紀的不同場合和刊物上尚數數見之;「信」字未至於湮沒無聞。

  使用縮略語一般是為了把長而複雜的用語簡化縮略,便於口語與書面上的表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縮略為「全國人大」或「人大」,這是大家都熟知的縮略語例。至於「浸信會」三個字是否有必要進一步省作「浸會」,個人對此舉不表贊同。理由一:「浸信會」已十分簡明,沒必要再簡化縮略;對比其他相類的「會」,如「聖公會」、「宣道會」或「神召會」,都不見有人把這些名稱縮略作「聖會」、「宣會」或「神會」的。理由二:如從聲調角度作分析,「浸」「信」二字同是「去」聲字,連讀時有點不自然;但「播道會」的「播」「道」二字也同是「去」聲字,卻沒有聽過有人把「播道會」縮略為「播會」的。

  當然,我們也許可以說這是「語用」的「習慣」,既然大家都習慣了,也就沿習下去好了。空城不得不承認「習慣」是「語用」中的重要環節,但習慣也有「好」習慣與「壞」習慣之分。劉蓉在其名篇〈習慣說〉中說:「習之中人甚矣哉」,主內弟兄姊妹是否應考慮該起來捍衛一下那無端丟失了的「信」字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青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