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與常識之死


2357 期(2009 年 10 月 25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為協助家長及教師更了解高中通識科的教與學,教育局今學年有五項通識支援措施,本月中推出《新高中通識教育科學與教策略—教師使用手冊》,將各種教學示例、詞彙及學習工具彙集成冊供教師參考;下月又會推出《通識教育科家長手冊》,協助家長了解課程的宗旨、目標及評估標準。」

《明報》16·10·2009

  通識科說是擴闊視野、深化思考、觸類旁通,但因為始終要考試評分,變得不倫不類,各類「天書」和通識補習班接踵而來,而為了平息教師和家長的疑惑,教育署遂出版通識科的教師手冊和家長手冊。

  這是一個甚麼也需要「指引」和「使用手冊」(user's handbook)的年代。通識科又叫Liberal Studies,原本應該是不設框框的從心所欲之學,海闊天空任你飛翔,現在竟又自設框架和標準,可說是矛盾之至。而對學生、老師以至家長來說,原本抱怨通識科很抽象(他們其實是擔心它的範圍太闊而不知如何應試),一旦教署出了甚麼「指引」,又很快「收貨」,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卻沒有考慮到其實始終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大家仍是瞎子摸象不清楚通識的真面目。

  美國曾經出版一本書叫做《常識之死》(The Death of Common Sense: How Law is Suffocating America),作者Philip K. Howard指出美國社會愈來愈多規章和指引,結果扼殺了美國人的「常識」(Common Sense)和「判斷」(Judgement),令社會變得窒息,失卻活力和創意。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也說過,六十年代政府並沒有那麼多繁文縟節,它給予公務人員較大的空間去發揮,例如森林守護員只要攜帶一本袋裝小冊子,便可憑自己的常識和經驗,在大小工作中作出判斷。但事至今天,一般公務人員以至其他專業人士的學歷高了,但卻畏首畏尾甚麼事也要跟隨「指引」。

  甚麼是通識科?如何教?也如何學?看看英國牛津大學入學試通識科的題目:「試描述一個蘋果?」好,這就是最好的例子,你可以從植物學、營養學、美術、經濟學以至神學的角度去自由發揮,不設框框,也沒有模擬答案和評核準則,最重要的是你要答得make sense。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正好讀書天】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