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鬼”亨特協助林則徐開眼界


2350 期(2009 年 9 月 6 日)
◎ 教會今昔 ◎ 浩然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當林則徐到廣州進行禁煙運動的時候,他是採用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他對廣州夷人,深深了解到美國商人較易應付,況且在廣州的美國教士是支持中國禁煙,至於美國販賣鴉片的商人,都全部甘願交出鴉片,允諾以後不再從事販賣鴉片的勾當,所以林則徐對美國教士和商人都有好感,既有美國商人站在林則徐的陣線,林則徐就可以縱容的單獨對付英國的鴉片煙商。為要了解夷情,林則徐設立譯館,所用的外國人,全是美國人,其中裨治文牧師、伯駕醫生最為重要。裨治文牧師可說是領頭人。在牧師之外,還有一位美國青年名叫亨特(William Hunter)。亨特在十三歲的年紀,在一八二五年已經到了廣州在美國夷館工作,翌年即被商館派往馬六甲英華書院學習中文,一八二九年才返回廣州,在美國旗昌洋行(Russells Co.)工作,其後成為旗昌洋行的合夥人,在廣州外國商人中,亨特經已露頭角,是商界後起之秀。

  林則徐在一八三九年三月十日抵步廣州的時候,亨特和一些外商都是乘船在珠江河南歡迎欽差大臣蒞臨廣州之列。在一八四四年中美簽訂「望廈條約」之後,他個人寫了一本“The Fan Kwae at Canton Before Treaty Days 1825-1844”(譯名為《廣州番鬼錄》),自稱老居民(An Old Resident, William Hunter,見左圖)。若是他由一八二五年至一八四四年在廣州生活,前後有二十年,在當時廣州的外國商人和教士,相比之下他堪稱是位老居民。尤其由於他在廣州生活較長的日子,不時撰寫文章介紹廣州十三夷館(Factories)、廣州風俗、滿清的律例,在美國刊物發表,他被視之為「中國通」,更有稱之為「漢學家」。

  在《廣州“番鬼”錄》一書,亨特都有記載歡迎林則徐的盛況。以亨特入讀馬六甲英華書院的時間,亨特應算是袁德輝和梁進德的師兄,在廣州三人必有來往。因此,林則徐籌組譯館的時候,亨特是從中協助翻譯工作的外國人,而亨特是以翻譯外國報刊為主,如“Canton Register”(澳門雜錄週刊);“Canton Press”(澳門新聞錄);“The Chinese Repository”(澳門月刊)。特別是林則徐寫給英女皇的信函,亨特是幫助英文翻譯的工作。亨特一八四四年返回美國,不久又再來中國,在香港、廣州、澳門各地開拓旗昌洋行商務。歷時有二十年之久。一八八五年更出版了一本“Bits of Old China”《中國雜記》,現在已有有譯本出版(見圖右)。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教會觸覺】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