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社會責任


2307 期(2008 年 11 月 9 日)
◎ 時事透析 ◎ 蔡志森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美國雷曼兄弟倒閉,導致本港雷曼迷你債券爆煲,個多月來一批又一批的苦主向政府、立法會和銀行不斷請願,結果只帶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曾經以為政府逼銀行提早贖回有關債券能協助苦主早日取回部分血汗,但擾攘一番之後,不少的估值原來等於零,令苦主的心情再一次跌落谷底。

  除了不少苦主心情抑鬱,甚至想尋死之外,有報道指不少銀行職員亦承受很大的壓力,不斷被客人指責他們存心欺騙,被客人推撞、甚至恐嚇,亦有一些曾向親友和熟客推銷相關產品的員工感到內疚,情緒深受困擾。另一方面,由於有大量投訴個案,面對各方查詢亦需要不斷加班應付,工作壓力大增,甚至要見精神科醫生。迷你債券的苦主,範圍已愈擴愈大,被誤導的長者及退休人士固然值得同情,被管理層日日逼他們向客人推銷各類金融產品的銀行職員亦是受害人。

  歸根究柢,要負最大責任的應是銀行管理層,以及負責監管銀行的金管局,若不是銀行高層漠視金融衍生工具的複雜性;漠視年長及欠缺投資經驗市民能承擔的風險,為謀取更多的利潤硬要員工向客戶推銷,到出現問題的時候卻又缺乏果斷的承擔勇氣,再加上金管局任由銀行變成經紀行,不會弄至今日這田地。

  銀行要成功,最重要的是商譽,市民選擇將血汗錢(甚至是畢生積蓄)放在那間銀行,除了考慮利息高低和方便程度外,其實最重要的是信心(因此除了在信心不穩的非常時期,政府根本不應該提供百分百的存款保障,否則只會助長一些銀行採取冒進的經營手段!)可惜過去幾年,銀行已令普羅大眾愈來愈沒有信心,例如加息快,減息慢(甚至堅決不減);不斷收縮對基層的服務,只重點招呼有一定積蓄的中產客(跟著又游說他們投資以賺取佣金),著眼於利潤而漠視其社會責任。

  有關銀行若不迅速向曾不按風險評估守則而推銷金融產品的客戶作出合理賠償;停止再逼令員工推銷複雜的投資產品;只會出現銀行、職員、客戶及政府皆輸的局面,現在是銀行為挽回聲譽和市民信心而犧牲一些利潤的時候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教會觸覺】

【特稿】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