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含「性神學」(五之一):
 現實挑戰


2306 期(2008 年 11 月 2 日)
◎ 時代講章 ◎ 徐濟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食、色,性也。

  古人視食和色為天性,天性的發展在不同時空、地區、文化會有差別。食性在華人社會一直「吃得開」,而色性在西洋社會向來無顧忌。在今天,性的代名詞是「欲」,甚或更高層次的「權」—食、色,欲也、權也;而且,色就是性就是Sex—在俗世社會裡,不分華洋,大行其道。

  君子謀道不謀食,儒家經典《論語》如此說。

  古人以「存天理(天之道),去人欲」為人生理想,今人則以性色欲為硬道理,打倒古人,拋棄古道;這樣的劇變,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是今天中年以上一代人曾經的歲月。

  約四十年前,美國正式爆發「性革命」,革了貞潔的命(將貞潔貶為維多利亞時期的禁慾),革了宗教信仰的命(曲解基督教視性為污穢);性道德、性神學受壓迫要開放,衝出舊日的界線。美國帶動一直蠢蠢欲動的西歐,掀起西方先進國家的「性」戰事。性成為二戰後人權運動中不可或缺的擦槍走火項目。今天我們經常聽到的「性權就是人權」(Sex right is human right)這句話,打從那時起漸有市場,直至今天已大行其道。

  今天港台兩地,由於受西方文化影響較多,不乏被西學打動的「先進」人士,在媒體、議會、學府提供的陣地向「保守」人士頻頻發炮;當然,這是沒有煙硝的反擊戰,而且用上「聰明彈」—鎖定虞於反叛階段的年齡群,進行學術、人道、人權等教化。

  以下就用時下兩個備受同情的「申張性權」例子,一是性傾向,另一是「性工作」,折射出香港這方面某些人認為的「落後」。

  在今年初夏的「國際不再恐同日」前一天,有報章就以人物專訪介紹一位快將進行變性手術的「女同志」—就是「男轉女而愛女人的同志」。這位奇人是男兒身、女兒心、愛女性。常人會視其「女兒心」一項出了問題,他卻視「男兒身」才是問題根源。他認為自己「本來是女的,是身體出錯,『換』回一個正確的身體,而不是後天『變』成一個女人」;他不單長期服食荷爾蒙,更於年多前開始全身女服打扮,更謂「入女廁是對自我的一種肯定及確認,非常重要」。或許,這位「他」最令人困惑的是,他不要本有的男兒身來愛女性,卻要換上女兒身來愛女性,何苦呢?他不願醫其心,卻要變其身,哪一樣對呢?他比一般同志更出格出位,他的性傾向受不少同志肯定和欣賞,卻令常人感到不可理喻。

  再者,以往稱為娼妓、賣淫的人,今天變成性工作者。這類人士漸被輿論視為從事正常的工作與職業,論者稱這是一種古老的行業,不容歧視;更有人將一部得獎紀錄片及台灣一本譯作高調引介,盛讚書中論到的美國,已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創一種「性輔導師」(Sex Surrogate),專為病患傷殘人士提供「度身訂造」的性交以滿足他們的「性權」。這份工以「有性無愛」標明,只限八次「服務」以免雙方產生感情,且需心理醫生開出「處方」才上門「治療」。當然,這種「專業」要收費,而荷蘭很多市政府更提供每月三次這類性交的福利;但這方面也有「義工」,包括家庭主婦在內會為這類弱勢群體「獻身」,堪稱另類社會基建云云。可見,非傳統的性活動正不斷美名化、正名化。

  以上兩個前衛例子,在自由與人權的旗幟下,不乏青年聚眾;尤其現代人的婚齡和產齡都延遲,單身更成「貴族」,即傳統處身家庭重擔的人口比例日趨減少,而婚前有性經驗的人口比重不斷增加。一種不受婚約、兒女限制的自由使新一代勇於探索、經歷非傳統的性關係、性活動、性模式等。況且,避孕技術的安全系數愈高,愈使人放心「玩」個痛快。青年處於人生性欲最旺盛階段,加上經濟上、活動上都更有自主權(不代表他們更成熟自立),且備受傳媒全天候的性渲染所洗腦,他們的性約束力蕩然無存。甚至受過「教會洗禮」的青少年,也不是活在其父母一代人年輕時相對單純的社會,他們面對的沖擊與引誘,也往往缺乏今天社會積極的回應與同行。若他們不幸「跌倒」,不能單怪罪他們,畢竟很多人都不配拿起石頭,包括本人在內。

  當社會各類人士大談「性經」,提倡很多似是而非、卻吸引人的性觀點,教會中人也該探索聖經的「性神學」,好回答不少迷失世俗中信徒的性疑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特稿】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