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重建之心理要素


2294 期(2008 年 8 月 10 日)
◎ 教會觸覺 ◎ 麥基恩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災難大致上可分為天然與人為。前者如地震天災非人所能控制;後者可分為意外(如車禍)及刻意(如戰禍)。但有時天然及人為因素皆重要,例如山火、塌樓等。

  每每災難造成大量人命傷亡及遷徙,產生極大的社會經濟、健康及心理的問題需要處理。除了受難者及其家屬需要幫助,救援人員甚至在外旁觀者也會感受創傷而出現身心問題。

  科學家研究發現以下一些相關因素:

  一、位置愈接近災場,創傷感覺愈大;

  二、災難毀壞程度愈大,傷痛愈高;

  三、傷亡者關係愈親近,感覺較強;

  四、女性比男性較容易出現情緒問題;

  五、兒童較成人脆弱,但年紀幼少(如嬰孩)反未懂創傷;

  六、老年人較多感觸,但也有老人家看化人生,淡然接受。

  七、本身患有身體或精神(包括性格)疾病的人,更易再次受傷。

  一般來說,經受如地震的打擊,會產生以下之心理疾病:

  一、急性壓力障礙:病人會感覺焦慮、憂傷、恐懼等病癥,導致失眠、飲食失調,影響生活節奏。

  二、適應性障礙:在災難後要面對前路無所適從,特別在喪失親人哀傷之後,或轉到另一地方居住、工作(讀書)。因而會出現軀體、精神不適。

  三、創傷後壓力障礙:雖然災難已過去,但心理陰影仍然干擾不休,最常見的乃是經常浮現災難的鏡頭或片段,經常發惡夢而睡眠失調,對與災難有關的人及事(地點)產生焦慮而逃避,情緒因此波動而嚴重影響生活。

  若要適當的處理災難帶來之心理打擊,可以在預防、治療與復康三方面著手。

  一、預防:在災難發生時減低焦慮及身體反應,但不應壓抑記憶及合理之傷心哀痛。一些藥物(非一般之鎮靜劑),能減少交感神經反應,會減低引起精神障礙之機會。對於派往災場之救援人員,出發前之提醒及對創傷之教育也是重要的。

  二、治療:對出現軀體及心理病癥之災民,提供合適之安慰及輔導是十分重要的。除了積極聆聽之外,容許情緒適當發洩(例如小哭一場),也有功效,但不宜過分激動。如無必要,不要當事人一次過重述災情時之經歷、感覺及想法。需要時應尋求醫藥治療。

  三、復康:對於患上各類精神病患的人,日後之跟進及身心重建是不容忽略的,可減低後遺問題。這方面往往需要多專業之團隊(包括醫護人員、心理專家、社工及職業治療師等),方能奏效,特別是幫助那些因災難而導致永久傷殘的人。

  災難發生,第一時間挽救是相當關鍵性的;但單憑熱心,在毫無心理或專業準備下衝往災場,並不合適,反會好心做壞事。救援人員在搶救之時,也要接受自己的有限,免致看見太多傷亡或無能為力之時,反過來要別人輔導。

  至於教會方面,在災難發生後也可作出貢獻。除了募捐金錢及「有用」物資轉送有關救援組織之外,也可聯絡災場之教會,看看有甚麼可參與及支援之工作。教會也可組織專業之信徒,在安全及情況容許之下前往視察及提供意見,協助信徒,重建教會。若不宜往返,仍可透過影音製作一些身心健康教育的材料送出去,以表達關心與支持。當然不能缺少為當地災民及教會代禱!

麥基恩(香港大學精神科榮譽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靈修果園】

【教會觸覺】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