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走向何方(上)


2288 期(2008 年 6 月 29 日)
◎ 時代講章 ◎ 徐濟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現代的社會比教會改變快速,快到一個地步,甚至拋離教會的認知能力。教會重視過去—保持傳承,學習傳統,緊守道統;社會注視將來—放棄陳舊,探索突破,尋找新意(所謂商機)。這是現象、現況、現實,各有優點,亦各有缺點。教牧和信徒領袖活在大社會與小教會中,化成為無數橋梁,讓社會與教會彼此遇上,有的走向相交為友(教會世俗化),有的走向絕交為敵(教會自義化),更有的走向亦敵亦友(教會迷失化)。或許,最後一類是最多數,原因是地方教會的領導者往往沒有辨認社會所出的(如心理學、管理學、財務學等理論),以致敵友不分照單全收,自陷迷失危機。

  耶和華對耶利米說:「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為要施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耶一10)舊約諸先知立在眾社會之上,俯覽形勢,辨認敵友,繼續帶領選民在靈性上出埃及,神要選民身心皆脫離埃及那股「名牌效應」。今天已沒有先知的位份,卻有先知的工作,願天父興起更多人做先知之工,幫助祂的兒女成長。在此自不量力,獻議四方面,拋磚以引玉。

從保育意識到簡樸生活

  隨著環保問題漸受世人關注,加上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因推動解決地球暖化危機取得二零零七年諾貝爾和平獎,普世關注程度頓時提高,也壯大了環保運動。誠然,這運動的本身因著各類另外動機的人士加入而日趨複雜,不是純粹環保這麼簡單,但從創造神學的「治理這地」使命出發,基督徒確有責任做好這份保育大地的工作,是否須要與環保人士同行反而是次要考慮。

  其實,最佳的參與環保之途不是首先加入某些組織,而是從個人、家庭、教會這些日常生活圈子做起,藉此讓環保工作從心身出發。

  中華大地以農立國,華人素有知慳識儉的不浪費美德。天地一體、天人合德的儒道思想至今又再復為顯學,這方面配合基督信仰的保育意識,相輔相成。華人信徒掌握保育這一個課題並無意識形態之難,反而是生活實踐之難。

  正當全球各地的華人社會不斷攀上西方定義的富裕水平,我們同時走向一個麻醉良心、拋棄道統的物慾人生—物質享受代表生活豐富,慾望滿足代表生命豐盛;這種假真理也迷惑不少基督徒,甚至當今日漸盛行的靈恩運動、成功神學、復興道理等,也滲入這些「賣點」,備受追捧。

  與此同時,華夏文化的節儉持守與西方基督教的簡樸操練兩大傳統,卻被消費主義不斷掏空和蛀食;君不見歲首到年終的春節、情人節、復活節、兒童節、母親節、端午節、父親節、暑期、中秋節、國慶、萬聖節、聖誕新年等,主調皆是吃喝玩樂、購物送禮,消費主導一切,令節慶失本色。信徒也隨俗度復活、聖誕大節,只餘下因循的宗教活動。今天,大地資源被物質享樂「消費」殆盡,保育警號亮起,重拾簡樸已到達急不容緩的地步了。

從個人操練到群體見證

  儒家的內聖外王,佛家的人人皆可成佛,道家的消遙自在無為,皆是直指個人的修為功夫。自我圓善、自得其樂的操練能塑造高尚的個人,但與基督信仰的群體性質有基本分別。基督教以愛為操練目標(孔了也說仁者愛人也),「愛人如己」之道乃是「由愛己進到愛人」。愛中只有自己而無別人不是愛,因為愛的本質是關係,必須有他者。基於此,屬靈操練要從個人惠及群體(教會、社會)才是正確的操練。

  華人文化傳統導致我們重視個人的修靈修身,本是好事;聖經教導我們將個人的修德落實在社群中,才是美事,君不見四段有關恩賜的經文(羅十二6-18;弗四1-16;林前十二4-27,十四1-19;彼前四10),皆重於群體。當群體因「個別好人」而受惠,就會造就更多個人成為好人,生出「集體好人」的群體性威力,超越一加一等於二的力量。基督信仰以群體神學為真章,這方面倫理神學家 Stanley Hauerwas 早期著作 A Community of Character(一九八三年)一一道出,備受重視,只欠教會領悟和實踐而矣。

  當以此引申,地方教會就是「集體好人」的真身原相,但地方教會亦會自我窄化為只有「我的教會」而失去普世教會的大公性群體觀念。

  初期教會一地方一教會,信徒只在「一間」教會,未生問題;今天教會一城市多教會,信徒面對「加入那間」教會,易生出問題。屬於甲教會的自覺不屬於乙教會,這是制度做成的心理假象,蓋過神學做成的心靈真象。

  「教會一體」、「聖徒相通」的神學歷世歷代都是極其重要的教導和實踐,且需要由受過神學訓練的作言教身教。近半世紀興起教會增長運動,本是好事;教會領袖若不慎混了商界的汰弱留強競爭思想,就會將好事變壞事。多間教會在一區或屬同宗,各有差異是必然的,但彼此是扶持提攜,或是「各有各做」,導致的見證就不一樣。若地方教會走向個體主義,不顧弱小個體,基督身體就形同截肢。       (下期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品蘭集】

【靈修果園】

【專輯】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

【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