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的道路


2269 期(2008 年 2 月 17 日)
◎ 重尋敬拜根 ◎ 楊世禮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約四21)

  耶穌在世的時代,不少撒瑪利亞人是跟從摩西的教導,他們也信只有一位神, 但他們卻弄不清楚應該在何處敬拜。因此,那撒瑪利亞婦人也質問耶穌:「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她提及的山就是基利心山。撒瑪利亞人的律法書與我們的舊約聖經不同,記載摩西吩咐以色列人築壇在基利心山上,而不是以巴路山上(申二七4-6)。基利心山是祝福的宣講,以巴路山是咒詛的警告(申一一29)。

  歷史告訴我們,撒瑪利亞人於主前四百年曾在基利心山上建聖殿,後來以色列人卻於主前一二八年把這殿拆毀。為了聖殿之事,他們之間的仇恨更深了。

  舊約聖經的「聖殿」,原文是帳棚。初期的以色列人大都是遊牧民族,需要四處找尋豐富的草原及水泉,所以他們不能長住一處。他們的聖殿是隨處隨地的, 他們獻祭沒有定例,也無類別,單純以心靈和誠實敬拜神。

  後來以色列人在應許地定居,為了民族的統一及防止信仰的變質,大衛王發動建殿,由他的兒子所羅門王完成興建聖殿。

  當以色列人被擄至巴比倫,他們遠離家鄉,只可一方面以聖日替代聖殿,(註1)另一方面繼續透過律法書與神相交。對他們來說,律法書彷彿是活動的聖殿。(註2)

  新約聖經用「帳棚」(或譯作「會幕」)來形容神住在人間(約一14)。帳棚、會幕及聖殿都是神人相會的地方,因此被稱為「禮拜的地方」。

  耶穌很注重聖殿,曾把在聖殿中作買賣的人趕走,稱神的殿為禱告的殿,然而,祂也清楚宣告:「在這裡有一人比殿更大」(太一二6)。祂曾預告聖殿會被拆殿,而三天後被重建,祂是暗示自己的釘死及復活。換句話說,耶穌就是聖殿,是我們與神相會之處。耶穌明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若不藉著耶穌,污穢的罪人是不能與神相交的。

  耶穌對那撒瑪利亞婦人說:「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聖殿的功能只是場合與媒介,耶穌才是敬拜神的道路。因祂的降生,人間有神的帳幕;因祂的代死,我們有新的道路;因祂的復活,我們有新的生命。

  

  註1. 唐佑之著,《心靈與誠實》(香港:卓越書樓,1992), 頁27。

  註2. N. T Wright, Bringing the Church to the World(Minneapolis, Minnesota: Bethany House Publishers, 1992), p.37.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過渡人生】

【神學探索】

【重尋敬拜根】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