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苓開辦私立中學


2269 期(2008 年 2 月 17 日)
◎ 教會今昔 ◎ 浩然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中國現代教育的發展,有別於傳統教育,是始於西方基督教士在華傳道所興辦的西式學校,由是引發對西方新式教育的認識。及至滿清推行洋務運動,在各地先後開設有同文館、方言館、水師學堂、武備學堂、自強學堂、實學館等等政府學校,目的在於外國語文和武備的學習,以達求強求富的目的。自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維新派興起,康有為、梁啟超倡言創辦新式學堂,倣效歐美各國教育制度,開設新式的學校,開啟民智,藉以救國圖存。當百日維新失敗後,有許多知識分子逃亡到日本,並從中考察日本的教育制度,由是得知日本教育學者對私立學校的提倡,以致對中國現代私立辦學的影響。

  在天津市創辦私立中學,以張伯苓為第一人。張伯苓原名壽春,字伯苓。一八七六年在天津出生,先祖本籍山東,在運河運送油糧雜貨,生意日漸興盛,後定居天津,數代富有。父親張久庵,母楊氏先育一女,其後得子張伯苓。張伯苓六歲入讀私塾,父親督教甚嚴,幼讀四書、五經。十四歲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入駕駛班,時由嚴復和伍光建主持校務。一八九四年張伯苓以該班第一名畢業,時方十九歲(見上圖)。張伯苓畢業之時,適逢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海陸軍節節受挫,翌年二月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張伯苓畢業後無法實習,不久派往「同濟輪」服務,先後有三年之久。張伯苓有見滿清政府的腐敗,國勢日危,欲救中國非要興辦新式教育不可,故下決心從事教育救國的工作。

  一八九八年十一月張伯苓應天津士紳嚴范孫延聘,在嚴館教授西學,包括英文、數學、理化等科。一九零一年每日下午兼在士紳王奎章的王館授西學。一九零四年五月與嚴范孫東赴日本,考察學校教育實況,訪問早稻田大學、高等師範、高等工業學校、女子大學等學校,始知日本富強在於教育事業之發達。回國後張伯苓與嚴范孫商議籌創一所中學,亦得王奎章支持,於十月十六日開辦「私立中學堂」(見下圖),校址設在嚴宅偏院,經費由嚴、王兩人,每月各負擔一百兩。首期招生七十三人,成為天津第一所私立中學。

/span>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過渡人生】

【神學探索】

【重尋敬拜根】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