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特藏中的寶藏
第 2242 期(2007 年 8 月 12 日)
◎ 要聞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馬禮遜特藏」的歷史,可追溯到一八零六年,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的成員,為避免重複購書,匯集各人力量去成立的一間圖書館。一八三四年,馬禮遜牧師逝世,在華的外國僑民議決成立馬禮遜教育會,以紀念馬禮遜和延續他的教育事工。同年,東印度公司喪失對華貿易專利權,廣州商館因此而要結業,各成員決定將商館圖書館的書籍瓜分,其中一位成員郭雷樞向教育會建議,將分配給他的書籍送給馬禮遜教育會,並成立一間圖書館。
馬禮遜教育會接受建議,至一八三八年初,該會圖書館在廣州十三行之一的隆順行開放,由圖書館館長馬儒瀚編印的圖書目館亦於同年出版,包含各界捐贈的書籍約三千冊。一八三九年,中英關係日趨緊張,圖書館因此而搬遷到澳門。香港開埠後,教育會得到首任香港總督砵甸乍撥地,在馬禮遜山(即今日摩利臣山)興建會址,圖書館館址位於大樓西翼。一八六九年,馬禮遜教育會將圖書館移交大會堂,讓館藏開放給香港市民使用。一九一四年,香港大學圖書館從大會堂接收馬禮遜圖書館,負責管理和保存這個特藏,直到今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特稿】
【十大長者】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
《基督教週報》版權所有
地址:九龍聯合道140號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大樓
電話:23374171 · 電郵:info@christianweekl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