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與抽離


2220 期(2007 年 3 月 11 日)
◎ 情理互動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其實今日的許多教徒並沒有真正的宗教體驗,一個確鑿的證據是,他們不是在孤獨中,而必須是在寺廟和教堂裡,在一種實質上是公眾場合的儀式中,方能領會一點宗教的感覺。」—周國平,「朝聖的心路」

  不錯,正如孟賢兄所言,信仰和教會歷史確實無法分割。其原因卻不僅僅是教義性而是實際和必須的:除了非常特殊的情況 ─ 譬如保羅在大馬色路上的經驗;而就是這樣,他亦必須被當時的教會所接納,方能開展其日後的宣教工作 ─ 信仰從來並非不假人手地從天上掉下來,直接進入人心,而必須透過具體的媒介和載體。信徒永遠是信仰具體的媒介和載體。透過一個個具體的生命見證,讓人得以認識那位創造並掌管生命的主宰。

  教會作為信徒的群體,確實可以說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至少我不能想像沒有信仰群體的信仰到底是怎樣的。大概就像一套勸世的人生哲學罷。當然,這個群體亦非烏合之眾,乃是被基督的寶血所買贖,「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弗二20)。這樣,為何又會出現「愈來愈多人追求靈性上的滿足,但同時建制性的宗教組織卻愈來愈萎縮」的現象?

  我看問題正是出於「媒介就是信息」這句老話:「雖然說回教會敬拜是為了神,不應被人的因素左右,但每星期看見負責帶領敬拜的人素質低劣,團契聚會也是人人語言無內容,亦沒有屬靈表現,返教會是浪費時間,怎麼辦?」正如大多數人是因著人的緣故(美好的生活見證、出眾的人格表現、真摯的愛心關懷)進入教會,也往往因著人的問題(腐敗的生活見證、虛偽的人格表現、「決志」後的驟然冷淡對待)而離開教會。是的,純粹因著信仰的合理性而相信的,恐怕只是極少數。

  如此,問題的核心似乎就不在於信仰與教會的分割,而是在於兩者的過於等同,以致當一個人面對出現問題的教會,他最直接的掙扎就是考慮是不是要離開信仰。

  這樣,雖然「媒介就是信息」,教會確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我們還是不能將兩者視為絕對等同。當盛載信息的媒介出現問題,以致於無力盛載信息,甚至歪曲了信息本身,我們就得考慮去修整修整這個媒介,以致它可以再度忠於它所盛載的信息。事實上若不是這樣,十六世紀初的宗教改革運動起碼在理論上就不可能。

  這要求信徒不但投入於教會,亦同時必須抽離於教會;有團契的生活,亦必須有在孤獨中面對上帝的時刻。而沒有真正的信仰體驗,任何改革的企圖最終只能帶來分崩離析。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每週新書】

【聯會新會堂巡禮】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