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報道須合乎公義


2220 期(2007 年 3 月 11 日)
◎ 交流點 ◎ 胡志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聖經內不曾出現狹義「傳媒」字義,但廣義指向傳播的概念與行動則出現不少。基本而言,我們所信的神本質上就是一位主動與人類溝通的上帝,祂的言語與作為,兩者同樣重要(創一6;9;詩一○五28-36)。神藉著言語建構世界(包括文化在內),世人在溝通過程中認識神的作為。

   亞當犯罪,不單破壞了良好的傳播關係,更令人對神的認知出現障礙,間接造成人與人之間疏離的關係。巴別塔的悲劇(創十一1-9),反映著人的自高自大,以為透過技術,就可人定勝天,取代上帝的位置。人類變動口音帶來的咒詛,就是人對不同文化、族裔或生活方式人士,產生猜忌與恐懼。凡有別於本身的「他者」,

  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理解,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因著人性的偏執,對有異於本身文化或生活習慣的事物,採取否定態度,於是美國電子媒體在報道方面就出現此類「辱華」事件。有公信力的傳媒,在報道方面務求客觀公平,按照事實作出合理的分析,而不是先基於本身預設立場,再決定本身的報道內容。

  如美國布殊政府一口咬定伊拉克為邪惡集團,故意向媒體「放料」,透過媒體的獨家報道,揭露敵方藏有大量殺傷力高的武器,從而合理化向伊拉克「先發制人」戰爭,於是媒體的報道成為不義戰爭的工具。當一方標籤「他者」為敵人,立場決定了報道,於是無論文字或影像,務求要妖魔化對方,所謂「報道」自然存有偏差。近日,日本首相公然否認「慰安婦」的史實;明顯是先有立場,後作結論。本港報章,不少也是由既定的政治立場決定其報道內容;同一事件的報道,讀者不多看數份,不能有較完整和公正的了解。

  基督教媒體的報道,不是按本身利益或親疏而「內外有別」,同樣也須秉公處理,公平公開地關注與傳播教會時事;否則我們批評別人的報道「挑起種族成見」,而我們的也好不了多少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每週新書】

【聯會新會堂巡禮】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