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野孩子到教育


2157 期(2005 年 12 月 25 日)
◎ 人間如話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讀完《不良少年之夢》,我忽然想起多年前看過的一齣電影「野孩子」。導演杜魯福透過一個類似狼童的故事,探討教育的效能,當年剛投身教育工作,電影給我啟發良多。

  故事講的是發生於十八世紀法國的真人真事。獵人在叢林中,發現一個年約十歲,生下來就被棄於荒野的孩子,將他送到聾啞學校去,伊達醫生向政府申請,把他帶返家中悉心教導,要幫助他建立語言溝通和是非判斷的能力。

  其中一幕很值得為師者深思。醫生為了急於讓孩子追回失去的學習時機,迫他在短時間不斷學習,結果,他吃不消,作出反抗的行為。後來,醫生帶他到野外散步,在悠閒的散步過程中,孩子無意的學習反而更見成效。

  這便是「不良少年」義家弘介講的休閒教育,也即是許多教育家倡導的遊戲中學習。可惜,在現實的學校教育裡,我們仍然不斷以注入式給孩子大量資訊,而不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去探索研究,去經歷失敗並從中學習。

  另外一幕也很發人深省。醫生為了測量經過學習的野孩子是否具有道德感。故意違反平日鼓勵的方法,在他做對的時候罰他入黑房,結果孩子哭著咬他。這種流淚與反抗,顯示他已有價值判斷的能力,知道做對得讚賞,做錯受處罰。

  獎與罰,永不過時,也是所有老師應該好好掌握的技巧,運用得宜,不論獎罰都能引導孩子糾正錯誤,努力向好。

  今日重看電影,再與義家弘介的書對照,今昔對比,發覺兩者討論的主題歷久常新──教育始終是人的工作,不以人為本體,再新的教育理論,再多的資訊科技,都是徒勞。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