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燈籠


2118 期(2005 年 3 月 27 日)
◎ 文林 ◎ 張綺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一個熱氣逼人的仲夏夜,拖忙碌過後疲憊的身軀回家,正想來個熱水浴,一洗凡塵累氣;還趕不及成事,電話霍然響起,從浴室跑出來,惱恨沒有為寬躺的客廳安裝無線電話。匆匆拿起聽筒,傳來母親低沈沙啞的聲音,說:「外婆不在了!」說話中還帶點抖顫。母親性格向來急躁,晚年更患上心臟病。這一回,可又是她面對危機的一大考驗了。

  外婆過世的事,家族各人皆有心理準備,幾個月來,母親不時透過電話,報告外婆的近況:「婆婆跌穿頭,入醫院了。」

  「婆婆做白內障手術失敗,反而看見很多常人看不見的東西,是甚麼神經線錯亂喎!」

  「婆婆跌斷大腿骨,要動手術呀!」

  手術之後,婆婆的健康每下愈況,終於撒手人寰,要走世人必走的路。

  給母親說了幾句安慰話,囑咐她勿過份操勞,要小心身體,還把辦理後事的程序:由領死亡證、認屍及找殯儀服務等事宜,從首到尾說了一遍,並承諾由我辦理,母親的心始安定下來。

  由於翌日是紀念香港回歸中國的假期,一切手續,要留待後天才可辦理。

  孰知,翌日下午,母親再次來電,謂有關喪事,阿姨與她巳差不多辦妥了,是因透過婆婆生前佛堂的一位好友介紹,而且聯絡上殯儀服務的經紀。母親身為長女,難怪她要凡事親力親為,不放心把事情交給後輩。憂心的是,七十餘歲的母親,為九十高齡的高堂籌辦後事,怕她力有不逮。

  童年時代,父母因忙於打理麵食店生意,姐姐和我都是外婆帶大的,故在兒孫群中,外婆最疼愛的,要算是我們二名小孫女。我們常因身上穿著她新穎漂亮的自製衫裙,與及頭上美麗的辮髮而感到自豪。還有那使人回味無窮的臘腸煎釀鯪魚,蕃茄薯條燴豬扒,蘿蔔糕及咸糖環等,都是外婆的傑作,想來使人回味不已。

  近年,外婆因年紀老邁,經巳深居簡出,鮮與外界往來,但每逢春節,母親都頒下「聖旨」,要到安老院探望,任何人不得違命。想不到,今年春節,是最後一趟;也是最後一次從她顫抖而又纖瘦的手上,接過那精心預備妥當的紅封包。

  外婆的喪事,一個月後正式舉行,靈堂上喜見四代同堂。有從楓葉國回來的二位長男孫,有從袋鼠國越洋前來,誠意代表父親向親姊奔喪的姪兒、姪女。妯娌兒孫,濟濟一堂。有些親友闊別多年,難得靈堂上相見,忘不了相互問好。二位表弟妹們一見到我,即急步趨前,詢問有關上香拜祭的儀節,原來,他們都相繼信奉了基督教。

  靈堂前外婆的遺像,有別於一般長者們所拍攝的遺照;母親採用了外婆生前的一幀生活照片,側身而坐,身體稍微前傾,咀邊淡掛一絲微笑,樣貌祥和可愛。驟眼看來,彷如多年前子女們回家探望,她坐在廳前共話天倫的模樣。

  忽然有人發問,為何靈堂入口的死人燈籠上,沒有死者的年齡,負責殯儀的員工連忙解釋說:

  「婆婆年介九十六,是笑喪了,喜事是不寫年齡的。」

  也許因為這樣,親友中找不到一人為外婆落淚,只是到大殮之時,姐姐因長期患病,自制能力較低,突然嚎啕大哭起來。這一哭,其他人再也強忍不下,小姨、表妹們相繼灑淚。畢竟,笑喪還是笑喪,要離別親人,不捨之情,難以掩蓋。

  解慰席上,表妹突然衝口而出,說:「我很懷念外婆家附近那間賣酸薑『喬』頭的店鋪。」

  這句話勾起了兒時與表弟妹們玩耍的場景,趕忙答道:「還記得在外婆家門前空地處玩擦地炮〈一種鞭炮〉嗎?連褲管也給炸穿洞!」

  「唔,是,是,蠻好玩的。」有人回答。

  此刻,家族中的過去與現在,交織在我們這群孫兒孫女眼前。原來,不單是節日,能把散居海外的中國人招聚起來,回到家鄉過節團聚;一場喪事,竟也能把整個家族聚合一起,聯繫一番。

  飯後,一一話別眾親友,獨個兒走在回家的路上,耳邊彷彿仍聽見與外婆的對話:

  「珊,婆婆走了,你若是忙,就不必再來看我啦!」這是她離世前給我的最後一句話。

  「是了,是了,勿再多說,食粥啦!」

  生平中第一次向外婆餧粥,也是最後一次。能夠在她病榻中侍候,是我在眾表弟妹們的福氣,相比於她在我童年及至少年時代的照顧關懷, 與問暖噓寒,實在捉襟見肘, 自慚形穢。

  別了外婆,你是我生命中的最愛,你堅毅地跑完了差不多一世紀的路,配得上靈堂上高高掛著的紅燈籠。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專題專訪】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