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寫了三篇「飲茶記趣」,只把那些普羅大眾式的描述一下,還未提到那叫人們心焉嚮往的「上高樓」和「茶室」,較高檔次的飲茶文化︱品茗。
一提品茗,層次也大不相同,不只一層一層拾級而登,更是愈高愈好。不過最高也是三層,可是從前的樓底高得可以,到得樓頭,眼前為之一亮。擺設更是精緻,窗明几淨,枱椅全是酸枝製成,還嵌上雲石。除了設有堂座還有雅座,更有橺隔的精室,每室垂有門簾,又冠以頗為文雅的名稱:甚麼「抱月、摘星、綺翠、鶯鳴。」更是壁懸對楹、詩畫、格言,兒時隨父執輩登樓,常被囑逐幅高聲朗誦。
這樣的檔次,茶葉的品級自然不同,「茶博士」(侍應)也彬彬有禮。至於包點、粉麵,質料更好,這可以說是「更上一層樓」。也希奇同是高朋滿座,但也是彼此對話,可是全不喧鬧,真有品嘗佳茗,細嚼包點的樂趣,與樓下大堂迴異。
那時所有的茶樓、茶居,都是在凌晨時分啟市,是在上午四時開始營業。每個時段有不同行業的顧客,時間觀念沒有現在緊張,都會躭誤不短的時光。一般來說,早市是相當旺場的,中午過後大多歇市。有些地檔式的茶居,在下午二時後有「講古」以娛街坊大眾。請來一位口若懸河,亦諧亦趣的「講古佬」,除了酌收起碼茶資外,也有餅餌、花生、糖果供應,當然要付鈔的。
至於茶樓,有些稍具名氣的,夜市增設「歌壇」,那時歌者以女性居多,俗稱為「女伶」。當年人們生活沒有現在那麼忙,所以笙歌檀板,顧曲周郎(聽眾)不少,當然也唱出不少知名度的歌伶。直到如今仍為人所樂道的「星腔」,就是鄧曼薇女士(藝名小明星)所創,風靡大半世紀,惜英年早逝。
茶樓、茶居,到如今已被快餐式的食肆興起,漸漸式微了,在香港已是鳳毛麟角,撫今追昔,俱往矣。阿哈,這是進步嘛,那沒話好說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環保.資訊】
【影音視像】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城市脈搏】
【交流點】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